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9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现状及发展   7篇
综合类   88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通过对社会心理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分别从教材选用、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可以进行改革的措施.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探讨有关社会芯理学课程的更具实用性的改革手段,以培养更具创造性和竞争力的应用性人才,真正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43.
当前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主要以传统的病理性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这种教育极大地阻碍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要求。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已经成为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44.
教师职业专业化是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根本需要,是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走向。教师职业专业化必然要求教师培养的专业化,为此需要厘清教师职业专业化与教师职前培养专业化的逻辑关系,诊断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解决教师教育专业化对《心理学》课程改革诉求的主要对策是:明确公共《心理学》的课程性质和地位、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手段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改革单一的课程考核方式。  相似文献   
45.
教师职业专业化是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根本需要,是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走向。教师职业专业化必然要求教师培养的专业化,为此需要厘清教师职业专业化与教师职前培养专业化的逻辑关系,诊断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解决教师教育专业化对《心理学》课程改革诉求的主要对策是:明确公共《心理学》的课程性质和地位、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手段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改革单一的课程考核方式。  相似文献   
46.
论价值观的心理学涵义及其本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心理学上讲,价值观是指人在对事物属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其自身的需要出发,形成的与事物价值有关的、对其行为起指导性作用的观念系统.它包括三个基本成分:价值评价,价值选择和价值方式.可以从人选择的事物价值的类别、事物价值的直接接受者等不同角度对价值观进行分类研究.从本质上讲,价值观是一种认知,属于人的认知系统.  相似文献   
47.
运用文献综述、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并依据跳跃远度项目的特征和运动员在比赛中产生不良心理反应的原因,对运动员的心理训练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旨在提高跳跃远度项目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促进专项技术和运动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48.
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的行为心理学出发,采用了测量法和问卷调查法对空间环境进行评测。文章主要以重庆的一条居住区街道为例,对其现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并针对现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造方案。行为心理研究可为未来的小区规划和现有的居住区改造提供设计和改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9.
覃晶 《科技信息》2012,(7):315-316
幼小的荣格有着幸福的童年,这种幸福一直伴随着他的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对自己的思想不断的进行了探索和思考。并最终走上了一条医学研究之路。在形成其成熟思想体系的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经历了和弗洛伊德的友谊和决裂;和内在的导师“斐乐蒙”的交谈以及和卫礼贤带来的东方智慧,这些经历使得他最终成立了自己的心理学派。他提出的原型理论中的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和人格面具等概念,也对以后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0.
创作观是指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思想观念和写作态度。思想观念与作品形成时的时代风气、文化氛围相关,作者从这里提取艺术真实;写作态度则与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理念有涉,其中体现着作者的创作心理。这两部小说的作者均在各自的创作观指导下进行写作,既做出了精彩的发挥,又风姿各异,达到了使生活的意蕴得以深化、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生动、典型的效果,这种人物形象,正符合爱.摩.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里所界定的"圆形人物"的定义。创作观的上述层面分别对应于"真善美"的三个层次,这又可用《二十四诗品》中的"道不自器,与之圆方"来指涉。本文即通过对以上因素的综合辨析,来阐释创作观的异同如何导致《源氏物语》和《红楼梦》两部名著的差异,并据此探讨影响研究中的"媒介学"研究方法与平行研究中的"主题学"、"题材学"和"文类学"研究方法如何在这两部名著的比较中关联起来,以及这种关联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