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2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7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375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五四时期,孤独的鲁迅以多篇小说反抗孤独,从而形成了四面环敌的角色模式:孤独的主人公以孤独的方式反抗孤独,没有一个助手和支持者,而其他形形色色的人物,几乎都充当了对象和对头的角色功能,成为主人公悲剧的助推器。这种四面环敌的小说角色模式,既表现出鲁迅强烈的现实孤独感和反抗孤独的顽强欲望,同时也表现出一个启蒙者无奈的悲剧情怀。  相似文献   
72.
“摩罗诗力”和“现实战斗精神”是鲁迅文艺思想之核心,它们既是鲁迅在西方近现代文学思潮影响和新文学发展实际基础上的独特创造,也是对《文心雕龙》中“风骨”这一民族审美理想的继承和发展。二者之间既有差异又存在相通之处,证明现代文学批评与传统文论之间具有割舍不断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73.
路遥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十分特殊的作家,他处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在文学上也处于十七年向新时期文学过渡的承上启下的阶段。路遥童年时期的过继和贫苦生活的经历,对路遥的文学审美、个人性格、文学追求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从缺失性体验这一心理学原理出发,探求路遥缺失性体验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可以解释路遥小说中的一些特有现象。  相似文献   
74.
鲁枢元先生三卷本的《文学的跨界研究》新近出版,这应是他三十年来文学理论研究成果的结晶,其中一个突出的关键词就是"跨学科"。他在"无界"的状态下开始进入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涉足心理学、语言学和生态学,但所有的跨越都围绕着一个中心,那就是对文学的个体心灵与诗意空间的坚守。当他在文学心理学、文学言语学、生态文艺学三块领域都取得显著成果时,他却对"学科"由执着转向反思和质疑,在他看来,学科的跨越起源于原本的"无界"状态,经历学科壁垒森严的阶段,必然还要打破一个个"牢笼",重新回归"无界"的自然状态。  相似文献   
75.
鲁迅的作品中因为包含着对黑暗旧社会的抗争意识,因此很多时候,其本人已经被特定为一种符号,一种用来批判或者抵制的工具。鲁迅的革命性逾越了他作为文学家和思想家的本位而得到非常特殊的强调。但是通过分析鲁迅的《补天》,人们不难发现作者辛酸的成长经历和曲折的婚姻生活对其创作有很大的影响。抛开强加在他身上的政治光环,读者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鲁迅。  相似文献   
76.
《现代》杂志先后由施蛰存、杜衡、汪馥泉任主编。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刊物,其与鲁迅有着紧密的联系。鲁迅不仅时刻关注着它的发展,还积极为其撰稿:积极开展对“第三种人”、“小品文”的文艺论争;借萧伯纳访华,揭露文化界的伪善;通过翻译外国文学的实践表达自己的翻译现;悼念“左联”五烈士,控诉国民党的恶行。《现代》显示着它的独特性,与现代文学、作家一同丰富着文学史进程。  相似文献   
77.
鲁智深是《水浒传》中的著名人物,他身为和尚却并不遵守佛教的清规戒律而最终修成正果,似乎不可思议。其实鲁智深的成佛,既有佛教的理论依据,又是由其本身的佛性所决定的。佛教的理论依据如佛家的"禅非坐卧"、"呵佛骂祖"和"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等思想。而他的"率性而为,不拘小节"、"无性"大境界和"侠骨佛肠"等则是其佛性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78.
评吕夷简     
姚治中 《皖西学院学报》2009,25(3):84-88,110
北宋寿州吕氏,上承东莱吕蒙正,下启婺州吕祖谦,关键人物为吕夷简,宋仁宗在位40年,是北宋发展的顶峰,前20年由吕夷简辅政,巩固了北宋皇权,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与此同时,封建经济社会的矛盾也在积累,吕夷简对此缺乏远见与对策,造成积重难返。  相似文献   
79.
2008年《呐喊》、《彷徨》研究中,部元宝、吕周聚、李今的《狂人日记》研究,宋剑华的《药》研究,郭小东的《祝福》研究,皆能新人耳目,启人深思;《野草》研究出现了一个不可多得的高潮,吴康、李玉明、汪卫东的阐释极为精彩;邓国伟的《故事新编》研究,毕绪龙、郝庆军的鲁迅杂文研究,均可称得上别具一格;符杰祥的早期文言论文研究,甘智钢的《两地书》研究,陈平原的《长安的失落与重建》,皆有其新颖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80.
<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一文,对以鲁迅为首的中国现代作家从人格到作品都给予了批判和否定.其论断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当今文坛大捧大贬文风的表现,是不能任其发展的.我们需要严肃认真的文学评论.以鲁迅为首的中国作家是不容否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