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3篇
丛书文集   11篇
教育与普及   1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5篇
综合类   29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21.
综述了国内外EHD强化凝结换热的理论和试验研究成果,概括了以往研究的特点,指出了今后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22.
本文较全面地研究了碾压混凝土的凝结特性及施工层面碾压混凝土凝结性态的判断.文中采用单一配合比掺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木钙)砂浆与水泥砂浆的对比实验模型.通过大量试验与电算拟合,分析了碾压混凝土在各种环境因素变化情况下的凝结特性,同时,对碾压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受减水缓凝剂作用所呈现的缓凝特性也做了分析.根据实验和拟合检验,提出了碾压混凝土施工层面受环境因素(环境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影响的初凝时间和其相对应的贯入阻力,两种计算公式.分析了重要环境因素对施工层面碾压混凝土,凝结性态的作用,考虑到胶凝材料,施工工艺等因素的影响,提出了解决现场实测和室内模拟之间差异的可行办法.通过三个碾压混凝土工程的实际检验,文中所提出的碾压混凝土凝结性态判断方法可以达到快速、准确、判断施工层面碾压混凝土凝结性态的目的.  相似文献   
323.
利用流体体积分数(VOF)和水平集(Level Set)耦合的多相流数值模拟方法,对微通道降膜反应器中乙醇胺(MEA)溶液反应吸收CO2的过程进行了研究.根据所建立的MEA-CC2体系的流动-反应-传质模型,对微通道内降膜反应吸收过程中出现的Marangoni对流对传质的增强效果进行了定量分析,数值模拟得到的Maran...  相似文献   
324.
为解决地质聚合物注浆材料在高湿环境中凝结硬化速率无法控制的问题,利用碱激发粉煤灰和磷尾矿制备地质聚合物注浆材料,研究其在采空区高湿环境中凝结硬化的主控因素。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X射线衍射光谱(X-ray Diffraction,XRD)和扫描电镜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对地质聚合物的凝结过程、硬化结构特征和反应机理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地质聚合物注浆材料的凝结硬化受水固比、粉煤灰添加量、激发剂碱浓度和模数的影响,调节地质聚合物的凝结硬化主要利用凝胶体的生成-分布-固化过程。水固比过高凝胶体会被稀释,过低会难以控制凝结时间;适当提高粉煤灰的添加量会促进地质聚合物的凝结;激发剂碱浓度的提高有助于原料中硅铝和钙质溶解,增加凝胶体的生成量,碱过量会导致地质聚合物泛碱;激发剂模数的增大会使浆液中的气体和水分难以排出,降低地质聚合物中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增加地质聚合物的凝结时间。当水固比为0.5~0.75,粉煤灰和磷尾矿的质量比为1~1.2,H2O和Na2O的摩尔比为20~25,碱激发剂模数为1.5~2时,制备的地质聚合物可以满足凝结硬化 的要求。  相似文献   
325.
应用CFD软件模拟固定源排放的湿烟气和CPM(Condensable Particulate Matter,可凝结颗粒物)在不同风速下的扩散过程,表明CPM与湿烟气中的水分在烟囱出口周边大气中的扩散分布情况基本一致,有着类似的形成过程.温度是决定CPM和水分凝结的关键因素,CPM测试数据应标明样品采集时的冷凝温度,(0±1)℃是最佳冷凝温度,可获得较高的捕集效率.参考《排放管道中可凝结性微粒检测方法》(EPA Method 202)和《固定污染源废气低浓度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HJ 836—2017),设计并制作了适于国内污染源监测实际的CPM采样装置.经现场实际测定,该装置可以较好地应用于我国污染源监测实际.相较稀释通道法,干冲击瓶法更适合成为污染源监测的标准分析方法.此外,讨论了CPM测定中样品回收、全程序空白值偏高等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