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2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1.
以茂兰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植被两种主要演替群落(喀斯特原生乔木林和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LI-6400-09便携式土壤呼吸室对其土壤呼吸速率进行了连续定位观测.结果表明:(1)喀斯特乔木林和次生林的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和林内气温的日变化因演替群落和月份的不同而存在差异;(2)两种演替群落的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喀斯特乔木林的月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在0.39 ~ 4.65 μmol/(m2·s)之间,变异幅度达11.92,次生林的月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在0.93 ~4.56 μmol/(m2 ·s)之间,变异幅度为4.90;(3)两种演替群落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与林内气温和不同层次土壤温度均呈显著性正相关;(4)喀斯特乔木林土壤呼吸的Q10值在3.82 ~ 4.07之间,次生林的Q10值在2.52 ~2.61之间,喀斯特乔木林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指数要大于次生林,且土壤呼吸的Q10值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2.
贵州茂兰喀斯特林区大型真菌生态分布及资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通过调查已知的贵州省茂兰喀斯特林区大型真菌32科、83属、163种,并对其进行了生态分布分析及资源评价,同时列出了这些已知的种类及其采集地点。  相似文献   
13.
茂兰喀斯特森林凋落物量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地处中亚热带的茂兰喀斯特森林的凋落物贮量、季节变化规律及年凋落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茂兰喀斯特森林的年均凋落物量为2.86 t/hm2,与其他类型的森林相比,年均凋落物量较低。凋落物量各组分中,叶凋落量占绝大部分,常绿叶凋落量仅为落叶叶凋落量的1/2。在凋落量季节动态中,秋季(8至10月)为凋落量的高峰,且大多为落叶种类;而常绿种类叶凋落量全年较为平稳。这些规律是植物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对非地带性的喀斯特因素长期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为107°52'10″~108°05'40″E,25°09'20″~25°20'50″N,是亚热带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兰科植物有130多种。当地少数民族群众长期以来一直有利用部分兰科植物入药的习惯,有65种兰科植物被药用。外界需求加大了保护区资源外流,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花叶开唇兰Anoectochilus roxburghii、毛唇芋兰Nervilia fordii等兰科植物已经濒临灭绝。在加大保护力度,严格执法的同时,正确引导对兰科药用植物的利用,积极组织仿野生人工培育,是既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又保护兰科植物资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茂兰保护区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石灰岩山地天然森林保存面积最大的区城.它的存在和发展对荔波县的经济繁荣有密切的关系.目前,荔波正在以它为核心开展生态示范区的建设.本文就围绕这个问题探讨它的有效管理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16.
茂兰自然保护区药用昆虫资源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茂兰自然保护区具有独特的气候和地貌,区内生物资源丰富,昆虫种类众多。介绍茂兰自然保护区药用昆虫75种,分属11目42科;占全国主要药用昆虫总数的31.38%,对其药用价值及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论述。并就药用昆虫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茂兰自然保护区蚱总科昆虫进行了初步研究,经鉴定共有7种,其中有1新种——荔波波蚱Bolivaritettix liboensis.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茂兰保护区板寨河头原生林与小七孔卧龙坝次生林的物种多样性,分别利用物种丰富度指数(R1)、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原生林的物种丰富度为12.3209,Shannon-Wiener指数为6.2311,均匀度为0.8804;人为干扰后的卧龙坝次生林的各项物种多样性指数值比原生林高,分别为15.3087、6.6161、0.8966,其中乔木层与灌木层起的作用较大。利用群落优势度(λ)衡量了两个群落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板寨原生林的群落优势度高于卧龙坝次生林。而卧龙坝次生林群落,由于阳性树种的入侵,已经占据群落顶层,一些阴性乔木待恢复,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增加是生态系统对外界轻度干扰的一种适应,是恢复生态系统稳定的一种对策。  相似文献   
19.
茂兰秋、冬季观果植物资源名录及观赏价值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发掘茂兰野生观果植物资源,采取典型样地调查和文献查阅统计的方法,对茂兰喀斯特自然保护区秋、冬季观果植物资源分布地和种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茂兰自然保护区蕴藏有丰富的秋、冬观果植物资源,统计收录32科46属114种(或变种)植物,90%以上属、种分布在中亚热带石灰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资源数量较少,多数物种处于林下偶见伴生地位。采取赋分量化的方法对收录的114种观果植物进行观赏价值评价,筛选出31种优质观果植物资源,为科学引种驯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茂兰自然保护区白鹇种群数量与栖息地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为期两年白鹇 (Lophuranycthemera)种群数量及栖息地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该区白鹇种群数量为 5 4 7只左右 ,种群密度为 9 32± 3 0 3/km2 ,每群结群数为 5 1 7± 2 37只 .白鹇栖息地分为 7种类型 ,分析各类型主要特征表明 ,白鹇选择栖息地具备 :( 1 )在栖息地上或附近要有水源 ;( 2 )森林郁闭度要在 80 %以上 ;( 3)林下较空旷且灌木层稀少 ;( 4 )人为干扰少 ;( 5 )食物丰富度较高 .调查还表明白鹇栖息地在当今人类经济活动中受到很大的威胁 ,主要表现在当地居民烧柴、采集中草药、修建公路、开展森林生态旅游上 .保护白鹇栖息地的具体措施 :( 1 )加强森林防火 ,保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 ;( 2 )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 ,在空间和时间上限制采集中草药 ;( 3)加强当地居民的技术培训 ,加大扶贫力度 ,发展社区经济 ;( 4 )进行劳务输出 ,减少区内人口压力 ;( 5 )尽量避免修建林区公路 ,确保森林的连续性 ;( 6)尽快完善森林生态旅游的管理体制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