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33篇
  免费   272篇
  国内免费   766篇
系统科学   603篇
丛书文集   456篇
教育与普及   79篇
理论与方法论   34篇
现状及发展   59篇
综合类   10320篇
自然研究   20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124篇
  2019年   102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232篇
  2014年   450篇
  2013年   322篇
  2012年   552篇
  2011年   677篇
  2010年   473篇
  2009年   583篇
  2008年   579篇
  2007年   761篇
  2006年   728篇
  2005年   663篇
  2004年   534篇
  2003年   506篇
  2002年   430篇
  2001年   389篇
  2000年   309篇
  1999年   312篇
  1998年   269篇
  1997年   255篇
  1996年   225篇
  1995年   239篇
  1994年   223篇
  1993年   189篇
  1992年   184篇
  1991年   161篇
  1990年   132篇
  1989年   123篇
  1988年   100篇
  1987年   77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5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极小子群的完全条件置换性与有限群的超可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H,T)表示由H和T生成的G的子群,即群G的包含H和T的最小子群.群G的子群H称为G中的完全条件置换子群.如果对G的任意子群T,存在元素:x∈(H,T),使HT^x=T^xH.利用极小子群的完全条件置换性给出了一个群为超可解群的判别准则:设G是有限群,N←△G,且G/N超可解,若N的所有极小子群及4阶循环子群都是G的完全条件置换子群,则G是一个超可解群。  相似文献   
62.
从博弈论的角度论述了20世纪60年代发生于美国的以黑人利益集团为主体的争取自身利益的活动,以及美国政府所作出的回应。最终得出黑人利益集团在60年代末走向没落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最终的愿望是想要融入美国社会,而由于自身的经济条件不发达,以至于在博弈中处于被动地位,并最终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63.
局部分析方法是有限群理论最基本的方法,利用可解群的性质和有限群的基本定理,通过局部分析方法,研究了可解群和可解子群的一些性质.利用成分的性质及ThompsonA×B引理,得到了p-局部子群的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64.
利用c-补子群的概念,得到了在群的极小子群含于群的超可解超中心时,有限群超可解的两个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65.
科技团体全面承接政府职称评审职能的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科技团体全面承接职称评审工作的合理性,探讨了省级科协和社科联的职责定位,分析了主要运行关系和新模式的构建价值。  相似文献   
66.
列举了图书馆馆长职业道德失范的表现,分析了其产生原因,提出了一些有效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67.
由解析几何观点知道,线性方程组解的几何意义是方程组中各个方程所代表的超平面的交点.根据直径对应的圆周角是直角以及直角三角形中短边对小角的原理进一步知道,当将初始点向线性方程组中各个方程所代表的超平面上投影得到投影点时,初始点和其任何一个投影点及方程组的解点都将位于一个相应的超球面上,其中必定存在一个投影点离问题解点的距离最短,即把该点作为下一次迭代的初始点,从而可将线性方程组求解的问题变成球面上逼近解点的迭代问题.利用此方法通过计算几个良(病)态线性方程组算例,说明该方法不仅具有一定的抗病态性,而且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68.
论述了项目部开展团队学习的重要性,介绍了优胜基准的概念,探讨了开展“优胜基准”活动的具体程序及其阻力因素,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69.
基于代数变换和KMM算法的框架,通过在牛顿方程中嵌入一种自调节功能,提出了一种新的求解P0阵线性互补问题的不可行内点算法,并证明了该算法的全局收敛性.  相似文献   
70.
潘洁敏 《韶关学院学报》2007,28(11):135-138
从日本人的“ラち”、“そと”意识角度出发,通过对川端康成、志贺直哉的几部小说进行分析统计,探讨日语在描写过去的事件中,插入“内时态‘る’形”的条件和原因。分析发现当作者为了使作品更生动,或是作者与作品中人物产生“同感”时,或是表达作者的主观思想、评论时,往往发生时态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