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8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23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3 毫秒
101.
杜甫诗歌中常常运用一种较为特殊的名词词组。这种名词词组定中关系比较复杂,也比较灵活。它具有一种独特的表达功能,是形成“诗家语”审美特征的重要方式。本文试从几个方面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2.
傅玄是魏晋时期少数未习染玄风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人性论承袭告子;教化论综合儒、法;规范论则以儒为主,兼及法、道、墨。傅玄的伦理思想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更有某些独特的见解,是魏晋时期思想多元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3.
用复方消包片治疗包虫病204例,服药前后临床体征及影象检查,观察包虫囊肿的大小形态及内部结构改变,经5年随访,治愈率36.76%、好转率50.98%、稳定率8.82%、恶化率3.48%、原头蚴死率96%、生发层与角质层破坏率87.69%。同样指标与对照68例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05)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4.
“开民智”是戊戌期间的时代强音,折射着“救亡图存”的教育诉求。在严复看来,“开民智”则必采西学,尤其是西方的科学。因而,他的科学教育观,根植于“教育救国”的理路,是倍受当时舀方强盛的刺激的反映,既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又强调科学方法的导入与训练,更关注民众科学精神的培植。不仅在当时有着振聋发聩的影响,而且至今仍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5.
近代著名国学大师傅斯年的学术思想有一个演变的过程,那就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实用主义”,到《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的“求真”、“求实”,再到“九一八”事变后的“致用”。傅斯年学术思想的这种变化,是面对时代变迁而被迫作出的选择,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相似文献   
106.
《谏猎疏》与《哀二世赋》是司马相如仓促中同时写成的,短小精悍。其押韵、主题、结构、笔法都具有明显的特色。写作年代、时间历来有误,当据文本本身内容确定为元朔四年秋。《哀二世赋》文本在《史记》、《汉书》里有差异,也是一个有意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7.
扬雄是西汉末年著名的辞赋家,其赋作中表现出明显而强烈的讽谏意识。他在赋中开辟的多种讽谏手法,均服从于作者重视并自觉以讽谏为目的的创作思想。扬雄讽谏意识形成与其受汉代经学思想的影响,又恰值西汉王朝末世,以及他务实尚用的文学思想和沉静深思的性格特征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108.
盛唐艺术繁荣鼎盛,并且当时的文人普遍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因而留下了数量颇丰的艺术诗。其中,杜甫的艺术诗成就最为显赫。杜甫的艺术诗不但生动展示了盛唐艺术的风貌,而且深刻阐释了盛唐艺术的风度。一方面,杜甫的艺术诗是受盛唐艺术的强烈感染而作,承载了盛唐艺术的大气与恢弘;另一方面,杜诗创作历来与社会现实密不可分,盛唐社会的急转骤变使杜甫后期的艺术诗具有了更加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而盛唐艺术的气度始终是杜甫诗歌创作的底气所在。  相似文献   
109.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立秋过后,杜甫携眷西行,在由秦入蜀流寓同谷期间,创作了大量的以山水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歌。其中每首诗甚至每句诗皆可视作"有我",诗歌中塑造了一位忠君爱民、乐观而孤独的旅客形象,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10.
几十年来翻译界对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褒贬不一,批判者认为"信达雅"理论不足取。常谢枫先生撰文《是"信",还是"信达雅"?》批评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自身存在缺陷,且给翻译事业带来危害,而"信"才是翻译的唯一标准。事实上,许多批判者都未能将"信达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更未能考量其历史背景,从而导致了理解偏差,误读了严复"信达雅"的本意并且忽略了"信达雅"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