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7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A great deal of studies have recently devoted to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CAOB). Some of the studies have proposed that CAOB is a tectonic frame ofcomplex mosaic fragments, link of multiple suture zone and mountain-basin coupling, and has undergon…  相似文献   
132.
Detection of water in petroleum inclusions and its implications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As water phase is rarely observed in petroleum in- clusions under microscope, and a little geologic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 responsible for whether water exists in petroleum inclusions or not is present, there is a dispute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water …  相似文献   
133.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原油运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原油为多期成藏,前期成藏的原油遭到严重破坏,后期成藏的原油得到较好的保存,因此原油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出正常原油与生物降解原油特征的叠合,导致该区油气运移研究比较困难。运用石油地质学理论,在对原油成熟度与运移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符合莫索湾地区特点的运聚模型;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在研究大量运移指标的基础上,分析了原油的运移特征。结果表明,由于该区正常原油与生物降解原油的混合,严重影响了生物标记化合物的分布,因此地层色层效应在原油运移研究中的应用效果较差。w(C29-20Rαββ)/w(C29-20Rααα)和CPI两个成熟度参数明显表现出随运移距离的增大而降低的趋势,这种趋势反映了原油运移的方向,但其原理截然不同:CPI值反映的是原油成熟度随运移距离的增大而增高的运聚原理,w(C29-20Rαββ)/w(C29-20Rααα)值反映的是"溶解"控制生物标记化合物分布的规律。结合油-油对比的研究,确定出该区原油混源区分布在莫5井和盆4井一带。  相似文献   
134.
以 17条统一流程处理的区域地震大剖面为骨架网 ,综合分析地震、钻井和露头资料的结合 ,并经过 6次反复标定 ,建立起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统一的层序地层格架。将 5 8个已发现的侏罗系油气藏归位到层序和体系域中 ,分析其在层序和体系域中的分布规律。研究发现 ,在层序级别上 ,不同地区油气富集的层位不同 ,总体上有从西到东层位变新的趋势 ;在体系域级别上 ,侏罗系油气主要富集在低位域 ,只在腹部有少量的油气藏位于水进域和高位域。层序格架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储盖组合条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 ,不同体系域内储集层物性的差异对油气富集也有控制作用。因此 ,在今后对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的油气勘探中 ,应重视低位域和盆地的边缘地带。  相似文献   
135.
基于Vail为代表的层序地层学理论 ,引入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中的基准面和可容空间的概念 ,综合运用地质、测井和地震资料 ,对准噶尔盆地白家海五彩湾地区的层序地层进行了研究。将研究区的苍房沟群和小泉沟群划分为A ,B ,C ,D 4个层序 ,分别对应梧桐沟组、韭菜园子组、烧房沟组和小泉沟群。同时依据基准面升降旋回的概念 ,将每一个层序都划分为基准面的上升和下降旋回。综合考虑可容空间、沉积物供给以及两者的匹配关系 ,建立了 5种层序地层模式。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的层序受基准面变化和沉积物供给所控制  相似文献   
136.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必须与具体的高分辨率手段相结合.以准噶尔盆地石南油田含油层段的层序(3级层序)和层组(6级层序)界面的识别和对比为例,提出了一种综合应用测井、录井、钻井等资料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的新方法.通过对古生物群化石组合,黏土矿物,岩性、电性等特征的研究实现层序界面的识别和对比;通过钙质夹层,泥岩电阻率差异,地层倾角模式的研究实现层组界面的识别和对比.研究发现,泥岩电阻率差异反映出泥岩的沉积物源或沉积相带不同,利用泥岩电阻率差异可以确定层组的叠置关系,判断储层连通性;相同的层组单元中的倾角模式具有可对比性,通过邻井倾角模式的对比可以确定层组的空间展布形态.据此,建立了准噶尔盆地石南油田西山窑组含油层段等时地层格架,定性、定量地表征出该等时地层格架内层组的发育顺序、叠置关系、空间展布形态、以及彼此之间的连通性.  相似文献   
137.
运用钻井压力监测、电缆测试实测压力和声波时差等资料 ,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古近系新近系中普遍存在的异常高压地层进行了识别。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存在滞排型和顶封滞排型两种异常高压系统 ,其中欠压实作用、封隔层封闭作用和构造抬升作用是异常高压系统的主要成因 ;同时认为异常高压对该地区油气成藏具有控制作用。准噶尔盆地南缘呼图壁地区的滞排型异常高压系统有益于气藏的形成和保存 ;独山子异常高压系统只对超压系统形成之前和同期运移来的油气起封隔和保存作用 ,而对后期的油气向系统内运移起阻止作用 ,从而影响油气聚集  相似文献   
138.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准噶尔盆地构造特征、地层分布和地层不整合等特征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盆地内经历了裂陷盆地、碰撞前陆盆地、陆内坳陷盆地和陆内俯冲前陆盆地等 4个演化阶段。裂陷盆地控制了石炭系烃源岩 ,使其沿裂陷槽分布 ;碰撞前陆盆地将二叠系烃源岩局限于玛湖、昌吉、克拉美丽山等山前坳陷内 ;陆内坳陷期从三叠纪一直持续到古近纪末 ,盆地内泥岩和煤岩广泛分布 ;陆内俯冲前陆盆地发育在南缘西部。因而 ,古、新近系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安集海呼图壁一带。烃源岩演化和油源对比表明 ,盆地内有 3次成藏期 ,分别为印支期 (T3 )、燕山期 (J3 )和喜山期(E2 ) ,形成了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和古近系 4个复合含油气系统。根据构造特征和成藏条件的差异性 ,在盆地内可划分出西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腹部 5个油气聚集区带。准噶尔盆地的成藏模式主要有逆冲断阶不整合单向充注、压扭背斜双向充注、断隆带双向充注、披覆背斜单向充注、逆冲背斜带单向充注和斜坡带单向充注 6种类型。  相似文献   
139.
准噶尔盆地腹部二叠系混源油油源组成与聚集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原油普遍混源,为确定混源油的油源组成,本文尝试选取代表不同端元的单一油源原油的样品,进行人工配比混合模拟实验,发现原油饱和烃馏分C20-C21-C23三环萜烷的峰形会随不同油源原油的混合比例而有规律地变化.据此,以本区邻近盆1井西生烃凹陷的莫索湾和莫北油田为例,研究了混源油的聚集特征,结果表明,在近生烃凹陷区,晚期生成的下乌尔禾组生源油所占比例较高,而在远生烃凹陷地区,早期生成的风城组生源油所占比例较高,后期下乌尔禾组原油对前期风城组原油的"推动"作用以及发生在"推动"过程中的混源效应和次生变化,是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原油聚集过程中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0.
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特征进行了系统论述,结合准噶尔盆地南缘部分地震与钻井资料揭示的深部构造情况,将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单元划分为冲断推覆系统和原置变形系统两大类,其分界面应为霍玛吐前锋断裂,此断裂在深部资料上显示为向南倾斜的台阶状逆断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