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8篇
现状及发展   18篇
综合类   18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01.
本文从“鸡缸”命名的演变入手,分析其命名变换及背后的意义,从语词层面的物品命名分析向文本分析延伸。揭示个人命运在时代浪潮中的渺小与脆弱。  相似文献   
102.
复仇是《史记 》反复表现的主题之一。《史记》为我们展现了无数个悲惨壮烈、可歌可泣的复仇故事。《 史记》中有浓烈的复仇情结。司马迁复仇情结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李陵事件的影响 ,也有儒家思想的影响,战国士林之风的影响,个人心理与性格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03.
中国古代神话中伐桂的吴刚和西方古希腊神话中推石的西西福斯,其二人的遭遇反映在宿命上是一致的:无用无望的劳动是人类自身的悲剧.二者在各自神话源起的文化背景上,又互见差异.吴刚是奴隶社会的产物,西西福斯则是氏族社会的产物;吴刚伐桂是有意义的,它折射了中国渔樵耕读的文化心态,西西福斯推石是无意义的,其中渗透着一种命运莫测的神秘主义因素,反映了古希腊人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产生的妥协意识倾向;与西西福斯相比,吴刚的形象充满着浪漫主义因素,为感性、想象的产物;西西福斯则是现实主义的,他是理性抽象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4.
易筮作为古代预测手段,在古代有着重要的地位。龟卜,在西汉时本来已经逐渐消失,但司马迁以专篇收录散失的卜辞,这正好说明卜筮这种文化现象的重要性。探究司马迁记载卜筮的原因,除了卜筮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以外,还因为司马迁想通过卜筮等神秘文化来实现“究天人之际”的写作目的。  相似文献   
105.
剖析了许地山作品中的孤独意识.许地山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都是一种孤独者,而这种孤独却是与生俱来的,有很强的命定性,因此他们不被别人理解,同时也不需要别人的理解,因为这种孤独就是他们的根本存在方式,是他们的命运之网.他们生存的意义就在于寻求这种孤独意识,而在面对这种孤独的时候,他们没有丝毫的伤痛感,反而表现出一种怡然自得、自得其乐的生活情趣.  相似文献   
10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涌现出了形形色色的新儒家."大陆新儒家"主要指在贵阳儒学会讲中集体亮相的蒋庆、陈明、康晓光、盛洪等人.对大陆新儒家的出场的背景、立场作了深入分析,并对其所面临的理论问题作了探究.  相似文献   
107.
《请你抚摸我》与《廊桥遗梦》讲述的都是女主人公的一段婚外情。从两位主人公对事业与婚姻、爱情与道德这两对矛盾的不同处理方式可发现女性对婚姻普遍存有一种忧患心理 ,正是这一心理使得女性只愿去接受 ,保持现存的事物。  相似文献   
108.
本文结合《宋代文献资料微机检索系统》的研制过程,讨论了受控文献检索、全文本检索与专题处理的有关概念,提出了适合于史料文献检索系统的全文本/专题检索系统模式。  相似文献   
109.
当代中国审美文化分为主导文化、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成为商品,文化效益决定文化命运。在当前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生产和消费高雅文化产品成本高、收益小,生产和消费大众文化产品的成本低、收益大。高雅文化的衰落和大众文化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主导文化主要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和支持,市场化程度较低,不在此讨论范围。随着人们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高雅文化将充分实现其效益而逐渐兴盛。  相似文献   
110.
面对着二战后一系列的现代性冲击,诸如石碇这般位于“全球都会区域”外围的历史地域正遭逢了地方魅力快速沦丧的严峻挑战。华梵大学建筑学系联合各界力量秉持着将规划设计视为一种“写本实践”的体认,既藉由涵盖自然、历史与社会等面向的参与式设计带入阅者语境以掌握“石碇性”,又透过重构地域脉络的修补式实践赋予石碇以具有深刻义蕴的魅力,奉行了在深度愿景指导下强调“语境编织”的异质空间规划设计方法论,动员了营造手法以重构功能并点化象征,希望让小镇能逐渐脱离地方庸俗化的困境,并迈向地域归真的坦途。对此实践作一回顾及初步检讨,期待能为海峡两岸同样受到现代性肆虐的地域空间提供可资参考的营造之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