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0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61.
建造对团宝山铅锌矿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它不仅控制了矿源层的形成,而且也为成矿提供了有利的“生、储、盖”条件,是矿床得以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62.
在系统观察岩心的基础上并结合测井、地震等资料对济阳坳陷侏罗系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及其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侏罗纪济阳坳陷为一受北西向断层控制而相互分割的山间盆地,早、中侏罗世以冲积平原和滨浅湖沉积为主,晚侏罗世以冲积平原沉积为主。对应于早-中侏罗世早期—早-中侏罗世中期—早-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早期—晚侏罗世晚期,北西向断层的活动依次表现为较强—弱—消失—极微弱—较强5个不同的阶段。相应的沉积表现为:在北西向断层的东北侧,扇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逐渐演化为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在北西向断层的南西侧,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不断向盆地中进积;滨浅湖发育范围逐渐变小,沉积中心逐渐向北西向断层的南西侧迁移。  相似文献   
63.
利用野外实测剖面资料和区域地质资料,在地层划分对比和构造格局研究的基础上,从点—线—面的沉积相分析入手,将早石炭世分为杜内期、维宪期—谢尔普霍夫期两个编图单元进行岩相古地理编图,恢复了东北地区早石炭世的岩相古地理面貌。研究表明,早石炭世东北地区主要发育台地沉积体系(其中,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主要在杜内期发育)、浅海陆棚沉积体系、障壁海岸沉积体系及河流沉积体系。研究区存在佳木斯、漠河和松辽三个主要的古陆区。杜内期,研究区可分为两个海区,北部称加格达奇—海拉尔海区,南部为东西向的锡林浩特—吉林海区;维宪期,研究区南部的兴安海槽呈一东西向狭窄的海域,海侵方向自东向西,一直可达内蒙古赤峰、敖汉旗一带,仍保持杜内期海域的特征;谢尔普霍夫期,研究区内大兴安岭强烈隆升,北部全部隆起,海域消失。  相似文献   
64.
潘少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2):2805-2809
目前,多点地质统计方法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江苏油田庄2断块阜一段E1f12-1小层为例,利用多点地质统计方法来进行岩相建模研究。首先依据E1f12-1小层的河道发育形态及砂体分布特征,利用不同的方法建立了3种训练图像。然后在这3种训练图像控制下,模拟实现了E1f12-1小层的岩相模型。结合钻井、测井信息综合分析后发现:依据沉积微相图所建的第2种训练图像控制下产生的岩相模型与已有的地质认识较为吻合。利用多点地质统计方法建立岩相模型有助于从地质的角度对模型进行约束,促进概念模型向定量模型的转化,最终建立反映地下真实地质情况的储层模型。  相似文献   
65.
柴达木盆地北缘马海东地区新揭示了路乐河组。为明确其沉积相类型及有利的储集相带,通过野外和岩心沉积构造的观察、粒度分析、测井相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了路乐河组的沉积特征,分析了沉积充填规律,建立了沉积相模式。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北缘路乐河组广泛发育冲积扇相沉积,自盆缘向盆内依次发育扇根-扇中-扇缘沉积。路乐河组填平补齐,以北东方向的祁连山为物源区的冲积扇向盆内的马北古凸起超覆,控制了柴北缘中段的地层展布和沉积演化规律。马海东地区发育3个砂层组,处于冲积扇的扇中-扇缘亚相,发育河道充填和漫流沉积微相。扇中河道充填、漫流沉积以及扇缘河道充填沉积是较为有利的储集相带。  相似文献   
66.
根据层序地层学原理,对伊犁盆地二叠系至侏罗系层序和体系域进行了划分,并将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应用于中、下侏罗统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中。稀土元素(REE)对识别层序、体系域边界及恢复层序框架内的沉积岩相古地理(古盐度、古水深、水体的pH及Eh值、氧化还原条件、湖平面升降变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缺乏其它资料的情况下,应用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可恢复地层层序的岩相古地理,指导层序地层框架内油气生、储、盖条件的研究。  相似文献   
67.
措勤盆地早古生代岩相古地理分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和中-晚志留世两个陆表海演化时期;晚古生代分为泥盆纪-早石炭世缓坡-台地、晚石炭-早二叠世北部冰海裂谷南部残留海孤台、晚二叠世萎缩台地三个演化阶段;中生代呈现三叠纪-侏罗纪南陆北海、晚侏罗世- 白垩纪末活动边缘下的两个沉积盆地夹持一个(隆升)暴露岩浆弧格局.早-晚石炭世之交是本区古地理分异的重要时期:之前属于陆表海,中部深,东部浅,盆地中心和沉积中心各仅有一处,海水侵漫方向由西向东;之后,沉积体系复杂,盆地中心和沉积中心多个,古海水侵漫主要源自北部的班公-怒江缝合带.  相似文献   
68.
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在岩相古地理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岩相古地理图既是记录和说明地质作用过程中构造演化和沉积历史的重要图件 ,又是反映沉积学研究现状的标志之一。早期岩相古地理研究中 ,经典的年代地层单元编图为古地理研究奠定了基础。以板块理论为指导、以岩石地层为单元的优势相编图是第二代岩相古地理编图的标志 ,层序地层学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为岩相古地理编图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作者以川滇黔桂地区泥盆系为例 ,在对中国南方部分地区泥盆系海相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 ,选择了层序、体系域、层序界面或相关界面为编图单元 ,进行了编制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的尝试。实践表明 ,层序岩相古地理图能够用更客观的动态变化来反映盆地的充填和演化历史 ,具有等时性、成因连续性和实用性等优点。  相似文献   
69.
岩石在地表条件下具有q值增大规律。岩浆岩和变质岩在地表条件下,吸收太阳等宇宙能转化成沉积岩;在地壳深处,沉积岩释放这些能量转化成岩浆岩或变质岩。能量的上述转换,是通过内生的低晶格能矿物与外生的高晶格能矿物负载者实现的;是通过硅、铝主导控制元素,以及氧、钠、钾、钙、镁和铁等实现的。外能补充内能并通过内能起作用,从而成为改造地球面貌的宏伟运动。  相似文献   
70.
通过沉积结构及构造研究.本文对平泉地区长城系进行了详细岩相分类.并对其沉积环境及演化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