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6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64篇
系统科学   18篇
丛书文集   28篇
教育与普及   10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2816篇
自然研究   19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184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231篇
  2011年   177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93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应用基于主成分绝对得分的源解析模型(APCS-MLR)和结构方程模型(SEM)识别滇池富营养化的关键影响因子, 定量描述叶绿素a (Chl a)浓度与关键影响因子的关系, 并与神经网络模型(ANN)分析结果进行对比, 检验此结果的可靠性。模型结果表明, 影响滇池富营养化发生的最关键影响因子为物理因子(T > DO > SD > pH), 其次为营养物质(NH3-N); 在当前观测的高氮高磷水环境下, 营养物质的浓度变化对Chl a浓度的影响并不显著, 但相对而言, 控氮比控磷可能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992.
东非裂谷系盆地近年来不断取得油气发现,Tanganyika盆地与已发现含油气盆地构造及沉积特征相似,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本次研究根据地震反射界面接触关系及界面上下地震反射特征,识别出4个层序界面:T14、T12、T5、T2,相应地将盆地沉积地层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SQ1-SQ4。在层序格架控制下,根据地震相外部反射形态及内部反射结构,识别出河道充填状、强振幅席状、弱振幅席状、楔状、透镜状、丘状、叠瓦状共7种地震相类型,反映河流、滨浅湖-深湖、深水等深流、扇三角洲等不同沉积体系。结果表明研究区SQ1层序时期,缓坡带孤立半地堑发育三角洲沉积,洼陷中心以滨浅湖-深湖相沉积为主;SQ2层序时期缓坡带作为统一的构造单元发育河流及三角洲沉积,洼陷中心以发育三角洲及浊流相沉积为特征;SQ3层序时期构造抬升,缓坡带发育大型曲流河沉积,洼陷中心三角洲及浊流沉积规模进一步扩大;SQ4层序时期裂陷进一步加剧,洼陷中心发育洼陷中心发育深水等深流沉积,边界断层陡坡带发育大规模扇三角洲及滑塌沉积。  相似文献   
993.
为了解大汶河流域上游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主要离子成因,选取两条典型剖面,采集了21组水样数据,利用数理统计分析、聚类分析、离子比分析、同位素分析等方法探讨其水化学特征及主要物质来源。结果表明,流域内各类地下水阳离子以Ca2+为主,HCO3-、SO42-为优势阴离子,属于低矿化度水,pH均值7-8之间,整体偏弱碱性。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 HCO3.SO4-Ca型、HCO3.SO4-Ca.Mg型、SO4.HCO3-Ca.Mg型。其中岩溶水中沿地下水流向从补给区向径流区SO42-离子含量逐渐增大,水化学类型由HCO3.SO4-Ca.Mg型演变为SO4.HCO3-Ca.Mg型,Na+ 、Ca2+ 、HCO3- 、SO42-来源为白云石、方解石等碳酸盐矿物溶解和石膏等硫酸盐矿物溶解。研究表明流域内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大气降水和孔隙水的入渗补给是岩溶水的补给来源。地表水与孔隙水氢氧同位素特征相似,并且δD值为-60‰~-50‰,δ18O值为-6‰~-4‰,说明其受到当地降水二次蒸发补给的影响。通过对流域水化学特征及物质来源的分析,以期对大汶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水污染的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94.
红山嘴油田红89井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该区发育大量的逆断层,影响着该区的油气勘探。为了更好地分析这些断层对砂体的控制作用,以二叠系上乌尔禾组乌二段为例,利用区内丰富的钻井和地震资料分析,在地层厚度变化、砂体分布和断层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同生逆断层对沉积物沉积过程源-渠-汇的控制作用,进而分析其对砂体的控制作用。红89井区乌二段受沉积基底古地形的影响,地层分布范围有限,仅在中部呈东—西向条带状展布,自西向东逐渐增厚,为一深切河谷沟槽的地貌特征。红89井区断层发育,东西向逆断层控制着沟槽的分布边界和走向,南北向控制着沟槽的走向。红89井区南北向发育的3条逆断层,将红89井区分割成3级天然水库,逆断层上盘形成的小背斜具备次级物源功能,下盘形成的洼陷是沉积物的主要卸载汇聚区,前展式的逆断层相叠置,增加了地形坡折带的坡度,沉积物过而不沉,是沉积过程中的渠。因此,建立了3种沉积模式:砂体随水流改变方向聚集模式、背斜聚砂模式、陡坡富砂模式。红89井区上乌尔禾组乌二段砂体受沟槽和同生逆断层的控制,砂体主要沿沟槽纵向展布,南北向逆断层控制沉积过程的源-渠-汇,进而控制着该区砂体的分布。  相似文献   
995.
奥陶系海相碳酸盐锶同位素组成及受成岩流体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综合了已有的全球奥陶系海相碳酸盐的锶同位素分析结果及演化趋势,测试了塔里木盆地北部奥陶系4种类型共计51个非沉积碳酸盐矿物的锶同位素组成,通过对照研究,得出如下认识:(1)奥陶纪全球海水87Sr/86Sr比值具有随时间单调下降的总体趋势,其原因与晚寒武世-奥陶纪的全球淹没事件,以及广阔陆表海和有关的沉积物对放射性成因锶的封存作用有关;(2)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海相碳酸盐的锶同位素演化趋势总体上与全球一致,说明全球海平面变化仍然是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锶同位素组成与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3)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上奥陶统部分海相碳酸盐87Sr/86Sr比值的降低可能与深部流体的影响有关;(4)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上奥陶统部分海相碳酸盐样品87Sr/86Sr比值的升高与晚奥陶世盆地抬升过程造成的表生成岩环境中近地表大气淡水作用带来的富放射性成因锶的影响有关;(5)分布于塔里木盆地北部奥陶系风化壳中非沉积碳酸盐具有很高的87Sr/86Sr比值,最低值也显著高于0.7079左右的晚奥陶世末海水的锶同位素组成,说明大气淡水及壳源组分在奥陶系水岩反应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6)奥陶系风化壳中的4种非沉积成因方解石中,与不整合面附近古喀斯特作用有关的方解石的87Sr/86Sr比值最高,显著高于各种成因的裂隙(构造或非构造成因裂隙)中的方解石,说明在非海相流体的影响中,不整合面附近的大气淡水作用是最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996.
苏里格气田盒8段高分辨率层序结构特征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通过钻井岩芯观察,结合测井资料和地震解释成果,按基准面旋回原理,把鄂尔多斯盆地石盒子组第8段划分为一个超长旋回层序、两个长期、四个中期和若干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并深入分析了形成中期、短期层序结构类型(A,C型)的背景、层序结构特征及其与储集砂体的展布关系.研究表明:不同的层序结构类型的形成受控于沉积背景、构造活动等所决定的可容纳空间和A/S值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盒8段乃至整个石盒子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7.
柴达木盆地内油气藏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西部茫崖含油气区、北缘含油气区和东部三湖天然气区.盆地内荒漠、盐碱广布,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油气藏开发时产生的污染源可归纳为三类:气态污染源、液态污染源、固态污染源.油气藏开发过程中的环保技术可分为五大类:物理改性处理法、化学改良处理法、物理化学处理法、废物综合利用法、生物降解处理法.柴达木盆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盆地内的油气藏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必须走资源开发的"生态矿业"之路.  相似文献   
998.
研究了中国三叠系陆相砂岩中自生绿泥石的产状、成因及其与储层发育的关系,证明了以孔隙环边衬里方式产出的绿泥石是深埋地层中孔隙保存的重要机制,环边绿泥石的沉淀及其在成岩过程中的再生长不仅提高了岩石的机械强度和抗压实能力,还降低了自生石英在碎屑颗粒上的成核数量并抑制石英的次生加大,从而使砂岩中的原生和次生孔隙得以保存.砂岩中自生绿泥石的成因还表明这种产状的绿泥石是三角洲前缘推进的良好标志,同时也说明中国中新生代的湖泊可能并不是真正的淡水湖泊,它们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盐度,其对海源流体具有继承性.  相似文献   
999.
塔里木盆地志留-泥盆系沉积体系及勘探方向讨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塔里木盆地志留-泥盆系油气藏的发现,展示了志留-泥盆系良好的勘探潜力.通过沉积相、储层、成藏因素的分析,认为志留系和泥盆系的沉积体系多样.志留-泥盆系均发育有较好的储层,但是在不同地区,储层的发育特征具有较大的差别.构造运动对油气的聚集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对已形成的油藏可能发生调整.主要的勘探方向应注意寻找保存条件较好的正常充注、破坏程度较弱的古油藏.  相似文献   
1000.
准噶尔盆地陆梁油气田原油的生物降解特征及其成藏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准噶尔盆地陆梁油气田原油的生物降解现象具有较强的规律性,白垩系吐谷鲁群原油既表现了轻微-中等的生物降解(饱和烃分布不完整)特征,又表现了严重的生物降解(存在25-降藿烷)特征;侏罗系西山窑组X1段原油同时表现了无生物降解(饱和烃分布完整)和严重生物降解的特征,而X4段原油无任何生物降解.轻微-中等生物降解原油的凝固点和含蜡量明显降低而密度有所增大.严重生物降解原油的生物标记物分布特征表明,Ts,C29重排藿烷和伽马蜡烷具有较强的抗生物降解能力,C27规则甾烷抗生物降解的能力强于C28规则甾烷.根据原油的生物降解特征,推测白垩系和侏罗系油藏都是异地油藏破坏后再运移聚集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