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综合类   145篇
自然研究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We report new 40Ar/39Ar dating results obtained from total fusion and incremental-heating analyses of sanidine and biotite from three tuffs found interbedded within the fossil-bearing deposits of Liaoning, northeast China. The first is a new sample of the Bed 6 Sihetun tuff from the Yixian Formation, previously dated by our team as middle Early Cretaceous, and recently considered by Lo et al., partially reset due to metamorphism from a nearby basaltic sill. The second is the Yixian Bed 9 tuff from Hengdaozi considered by Lo et al. to be unaffected by metamorphism and whose age, based on total fusion 40Ar/39Ar dating of biotite, argues for a Jurassic age for the Yixian Formation. The third tuff is a previously undated tuff from the upper part of the underlying Tuchengzi Formation. Single crystal total fusion 40Ar/39Ar analyses of the Sihetun sanidine showed homogeneous radiogenic Ar, Ca/K ratios, excellent reproducibility and gave a mean age of 125.0 ± 0.18 (1SD) ± 0.04 (SE) Ma. Single sanidine crystal total fusion 40Ar/39Ar analyses of the Hengdaozi tuff gave a mean age of 125.0 ± 0.19 (1SD) ± 0.04 (SE) Ma, which is indistinguishable from the Sihetun tuff. The Tuchengzi Formation tuff gave a mean age of 139.4 ± 0.19 (1SD) ± 0.05 (SE) Ma. Detailed laser incremental-heating analyses of biotite from Sihetun, Hengdaozi, and Tuchengzi tuffs show disturbed Ar release patterns and evidence of trapped argon components. We conclude from these analyses that the total fusion dates on biotite by Lo et al. are erroneously old and isotopic dating of both biotite and sanidine from tuffs of the Yixian Formation point to a middle Early Cretaceous age. The upper part of the Tuchengzi Formation can be referred to the Early Cretaceous.  相似文献   
62.
63.
酒西盆地青西凹陷下沟组中广泛发育的纹层状“白云质泥岩”和“泥岩白云岩”,以其富含铁白云石,钠长石和方沸石等特殊的矿物组分和优越的油气地质条件,引起众多石油地质工作者的重视。以往的研究成果中,认为此两类岩石的成因均与火山作用有关。在该项研究中,依据此两类岩石的空间展布规律与北东向基底断裂的拉张活动密切相关,岩石的矿物组合和结构,构造特征主要显示热水沉积性质,并含有大量重晶石,地开石和再现微量闪锌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特征的热液矿物,认为此两类岩石均属于湖相“白烟型”喷流岩,识别出各以铁白云石、钠长石,重晶石,方沸石和地开石为主的6种热水矿物组合类型,在此基础上,划分出脉状充填型,水爆角砾型,盆地沉积型和区域扩散型4种成因类型的喷流岩,文中首次提出喷流型热水沉积铁白云岩成因类型,探讨了此类白云岩在油气藏勘探与开发工程中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64.
六盘山盆地下白垩统沉积层序与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露头剖面、钻井及地震资料对六盘山盆地下白垩统的沉积层序进行了剖析,把下白垩统六盘山群划分为一个沉积层序,分别由低位体系域、湖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组成,反映了早白垩世六盘山盆地从形成、扩张、鼎盛到萎缩消亡的发展过程。探讨了六盘山盆地白垩系含油气系统的地质要素(生油层、储集层、盖层及上覆层)和作用(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圈闭形成、关键时刻和保存)的发育特点,指出虽然六盘山盆地白垩系含油气系统形成的关键时刻整体上尚未到达,但在逆冲断块的下盘及断层带附近的局部构造中仍会找到白垩系含油气系统的油气藏。  相似文献   
65.
北山盆地群侏罗、白垩系沉积体系及其分布、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地质调查并结合前人资料,研究了北山盆地群侏罗系与下白垩统的沉积体系类型及其分布、演化。结果表明:北山盆地群侏罗系及下白垩统为典型的内陆湖盆沉积,发育冲积扇、河流(以辫状河为主)、三角洲(包括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湖泊等沉积体系;沉积体系的分布及演化主要受构造及古气候条件的影响,侏罗系及下白垩统属两个沉积旋回,每个沉积旋回大致可以划分为初始断陷期、强烈断陷期和断陷萎缩期3个沉积阶段;由于阿尔金断裂在侏罗纪时对北山地区南部影响较大,导致侏罗纪沉积呈现出一定的南北差异,表现为南部盆地断陷更为强烈.出现了较深湖相沉积,北部盆地断陷强度相对较弱,只出现滨浅湖沉积;早白垩世阿尔金断裂对本区影响不大,其沉积特征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66.
郯庐断裂(K2-E)的伸展活动及其对合肥盆地的控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郯庐断裂带于晚白垩世 -老第三纪 (K2 -E)时期卷入了广泛的伸展活动 ,其伸展结果是沿着早期先存的走滑断裂产生了伸展正断层 ,构成了合肥盆地的东缘断陷边界。在断裂的西侧控制了合肥盆地上白垩统 -下第三系的同沉积可容空间 ,而断裂东侧张八岭隆起进一步抬升 ,由此形成合肥盆地充填的物源系统。与此同时 ,盆地内先存近东西向逆断层也相应产生了伸展活动 ,并控制了盆内近东西向的沉积。在伸展断陷盆地内均有明显的沉积响应。文章从合肥盆地 K2 -E的沉积响应特征探讨郯庐断裂带伸展期对合肥盆地的控制机理 ,提出了该阶段盆地的沉积可容空间受双向伸展断裂的控制模式  相似文献   
67.
大别造山带北缘早白垩世周公山组冲积沉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育于安徽肥西—六安一带的周公山组,属于早白垩世沉积,厚度大于800 m。周公山组以不等粒砂岩和泥岩、粉砂岩为主,局部含砾岩。根据Miall的岩相分类,周公山组有12种岩相,主要为Gci、Gcm、Ss、Sp、Sh、Sm、Fsm和Fm等。识别出6种沉积结构单元,分别是河道滞流沉积、曲流砂坝、天然堤、决口扇和洪泛平原沉积,其中决口扇和洪泛平原沉积是最为发育的结构单元。根据Miall的河流分类方案,肥西周公山组下段应属于细粒曲流河沉积,上段属于砂质曲流河沉积。河流曲率P为2.09~3.55,河道宽度31.4~81.1 m,河流曲率波长为385.63~1025.66 m。周公山组沉积环境的变化可能记录着物源区—大别造山带隆升速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68.
浙西北火山杂岩系原划为侏罗系上统建德群,分为劳村组、黄尖组、寿昌组和横山组。作者在浙西北火山岩带劳村组、黄尖组、寿昌组酸性火山岩中获得了132Ma,107Ma和93Ma的全岩等时线年龄值。这表明,劳村组、黄尖组应划归早白垩世,寿昌组应划归晚白垩世。而这些岩组的火山岩锶同位素初始比值(~(87)Sr/(86)Sr)_0为0.70561—0.71434,火山岩应属硅铝壳中下部物质深熔的产物,个别样品(~(87)Sr/~(86)Sr)_0值表明,抑或有上地幔物质的干扰。  相似文献   
69.
70.
依据黄口凹陷3口钻井所提供的古生物资料,结合地层的岩性及电性特征,将凹陷的白垩系自上而下,划分为青山组、分水岭组。并根据其与邻区的对比,认为青山组、分水岭组的时代当为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