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4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44篇
系统科学   4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现状及发展   6篇
综合类   541篇
自然研究   9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01.
水平井施工过程中已广泛应用随钻地质导向技术,在持续发展储层随钻测绘等新技术过程中,密度成像技术在随钻地质导向技术中的应用仍然较为普遍。针对南海西部Z油田井控程度低、构造变化大、储层横向变化快等问题,引入了密度成像工具和相应的地质导向技术。借助高分辨率密度成像成果拾取精确的地层倾角,在此基础上分析落实构造形态,判断轨迹所处的相对位置;配合地质录井确定的岩性情况,避免局部相变造成的出层;从而为实时决策提供判断依据并指导地质导向。实施过程中首次提出并使用了过井轴视倾角的概念,改进了常规利用成像数据计算地层倾角的方法并通过实际对比验证;该区块目前已完钻4口水平井,平均长度580 m,优质储层钻遇率80%。结论认为:在密度变化明显的构造+岩性油藏中使用该技术,能有效降低构造不确定性等地质风险,提高优质储层钻遇率。  相似文献   
102.
运用自主研发设计的SONIC软件,控制深海勘探设备Echo水声探测系统,对位于西北太平洋边缘的鄂霍次克海海底可燃冰甲烷释放情况进行勘探研究。重点对萨哈林岛东面浅表陆坡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声测扫,通过采集回声信号,应用SONIC软件处理和成像后,实现了海底甲烷气体渗漏点(GF)、冷泉和海床的可视化。在发现甲烷气体渗漏点后,运用SONIC的成像功能,分析冷泉中甲烷气体浓度及形态的变化,运用GPS系统进行实时跟踪与定位,利用重力取样器等采样工具,在多个海域成功采集到了可燃冰岩心样本,并及时进行了分析,得到了该地区可燃冰中的甲烷排放速率和甲烷排放量等数据。另外,通过梳理本次考察的经验,对规范我国可燃冰资源调查方法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3.
渤西地区新生代断裂体系特征及形成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渤西地区新生代断裂体系发育特征,利用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通过地震切片、方差体切片、断层活动速率等技术方法,重点从断裂几何学特征、性质及样式、运动学特征、构造演化动力学背景等方面对渤西新生代断裂体系发育特征进行了精细刻画。结果表明:研究区断裂发育存在北东、北西和近东西向三个优势方向,早期(古近纪)以发育张性断裂为主,后期叠加走滑作用,使得断裂复杂化;渤西地区新生代断裂体系演化经历了古新世-早始新世末的初始伸展、始新世中晚期强烈伸展、晚始新-早渐新世弱拉张-弱张扭、中-晚渐新世张扭-走滑、上新世至今强走滑等五个阶段。渤西地区新生代多期次、多阶段、不同性质复杂断裂体系是受区域应力场、沙垒田古隆起、基底先存断裂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4.
西湖凹陷某构造渐新统花港组是重要产气层系。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及样品测试等研究,利用岩石学特征及测井相分析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渐新统花港组致密砂岩储层沉积相类型、储集空间特征、储层物性以及影响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研究区花港组发育河流—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上、下段分别发育了三角洲前缘和三角洲平原2种亚相类型,自下而上呈现湖平面上升的退积型沉积旋回;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岩石粒度中—细粒,骨架组分成熟度低,储集空间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裂缝不发育;储层物性差,属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上、下段物性相差较大。沉积环境是花港组储层致密化的基本因素,而压实作用是花港组致密砂岩储层的主控因素,杂基含量高、碳酸盐胶结程度高也是储层致密化的重要因素;而溶解作用对致密砂岩相对优质储层段的发育具有明显的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5.
The Tan-Lu Fault zone (TLFZ) is a significant fractural zone in eastern China and also a seismicity belt in North China. Based on total 4000-km-long shallow penetrated single seismic data with high-resolution, structural deformation and fault activity of the TLFZ in the Bohai Sea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LFZ with a discontinuous distribution and a general NNE-trending consists of 14 active subfaults with an NNE or NE strike in the Bohai Sea. Seismic data reveal that de-formation zones along the subfaults in the central Bohai Sea and the Laizhou Bay are wider and more complex than those in the Liaodong Gulf. Related folds and lots of secondary normal faults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nearly vertical fault planes and a same or reverse dip construct the fractural zone in the Laizhou Bay and the central Bohai Sea. Usually, micro symmetrical grabens develop on the top of anticlines. In the Liaodong Gulf, subfault fractural zones usually consist of secondary normal faults with the same inclination or opposite inclination. Ages of seismic sequences and cutting relation between subfaults and seismic sequences suggest that the latest faulting age of the TLFZ is the end of the late Pleistocene in the Liaodong Gulf and the early Holocene in the Laizhou Bay and the central Bohai Sea. There is a good match between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s and that of the subfaults in the Laizhou Bay and the central Bohai. Statistical result shows that total vertical offset of the TLFZ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ranges from 6 to 11 m. On the basis of offsets of the subfaults, the vertical slip rate is calculated and results show that average vertical slip rates in the central Bohai Sea are larger than those in the Liaodong Gulf and the Laizhou Bay. Slip rates more than 0.06 mm/a during 23–10 ka B.P. and 85–65 ka B.P. are larger than those in other stages. The TLFZ was mainly dominated by tensional normal component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Synthesizing shallow deformation, activity and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s, the TLFZ in the Bohai Sea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egments: the Laizhou-Bay segment, the Bozhong segment, and the Liaodong-Gulf segment.  相似文献   
106.
末次冰期以来东海内陆架沉积反映的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区MD06-3042孔(27°05.4′N,121°24.1′E,水深62m,岩芯长34.1m)样品进行了高分辨率的粒度分析和14C年代测试,重建了末次冰期以来东海内陆架区的海平面及沉积环境的变化.14.0ka左右,海平面已经到达现今海平面下62m等深线的位置,大量沉积物在此沉积.13.0~4.2ka之间,受海流等多种因素影响,少量沉积物在此沉积.4.2~3.2ka之间,现代东海内陆架的泥质沉积主体在该岩芯附近快速堆积.东海内陆架的泥质沉积体由北向南,由内向外逐渐形成,具有阶段性.  相似文献   
107.
 深海风暴是高悬浮颗粒浓度水体在深海近海底的快速运动,能够损坏甚至摧毁一切障碍物,改变海底地形,影响深海底栖生态环境,但对其发生过程和沉积记录的认识尚缺乏原位观测研究。选择南海东北部台湾岸外高屏海底峡谷堤岸,通过布放锚系原位观测了2016年9月一次由浊流活动引发深海风暴的沉积物弥散发生过程,发现其表现为近海底悬浮颗粒浓度快速增加,并伴随温度升高和盐度降低。研究认为,深海风暴的沉积物弥散是海底峡谷沉积纹层形成的主要动力过程。  相似文献   
108.
 研究流动单元,对认识储层的非均质性,研究剩余油分布特征非常重要。针对流动单元间渗流屏障的分布不够重视、过多地强调了流动单元在垂向上的分层性、评价参数选取不合理等,以埕岛油田主体南区12块、20块馆陶组上段河流相储层为例,综合地质、测井、开发等资料,选取孔隙度、渗透率、粒度中值、泥质含量、砂体厚度、净毛比等反映储层渗流特征的多个评价参数,采用层次分析法,在沉积微相精细研究和渗流屏障识别的基础上,使用聚类和判别等数学方法,将该区开发小层内部的储层划分为极好、好、中等、差4类流动单元。通过与生产资料的对比分析,认为主力油层的分布与极好型流动单元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小层内部的流动单元的研究能够为更准确地认识储层非均质性和剩余油分布规律提供一种可行的途径,对埕岛油田的生产开发部署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9.
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成藏条件与油气成藏条件虽然存在差异,但亦存在共同之处,即均需要有充足烃源供给及烃源供给系统输送与有利聚集场所的时空耦合配置。为了深入研究天然气水合物与常规油气运聚成藏条件之差异,根据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构造沉积演化特点及油气地质条件与多年来油气及水合物勘探成果,综合剖析了油气及天然气水合物气源构成特点与流体运聚输导系统特征,同时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分析,初步研究了气源供给运聚通道系统类型与高压低温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时空耦合配置关系,并结合油气地质及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成藏基本地质条件,总结和建立了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生物气源自生自储扩散运聚型”、“热解气源断层裂隙输导下生上储运移渗漏型”和“热解气源底辟及气烟囱输导下生上储运移渗漏型”等3种成因类型的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成藏模式,以期能为南海北部深水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预测及有利勘查目标评价优选等提供决策依据与指导。  相似文献   
110.
环渤海港口群,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港口群,发展相对落后于长江三角洲港口群,珠江三角洲港口群。与这两个港口群相比,环渤海经济区内的国有经济比重较大,行政干预经济发展的力量比较强,市场力量决定资源配置还相对较弱。因此,如何充分发挥环渤海港口群的整体优势,立足于国内国际航运发展形势,改变其当前的不利处境,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