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0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为了解艾蒿、臭蒿和黄花蒿三种蒿属植物挥发性物质的组成,探寻其与叶面腺毛体的关系,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分析比较,并利用体式荧光显微镜观察三种蒿属植物叶面腺毛体数量.结果表明:1黄花蒿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最多,艾蒿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其次,臭蒿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最少,三者主要成分均为单萜类化合物与倍半萜类化合物;2三种植物均含有顺-3-己烯酸乙酯、蒈烯、桉树脑、大根香叶烯、β-石竹烯;3艾蒿挥发性物质还含有罗勒烯、2,6-二甲基-1,5,7-辛三烯-3-羟基、樟脑、β-榄香烯、丁香烯、桉叶稀、杜松烯、E-环氧法尼稀,臭蒿挥发性物质还含有羟基脲、β-蒎稀、β-榄香烯、丁香烯,黄花蒿挥发性物质还含有3-己烯-1-醇、2-辛烯-4-醇、5,5-二甲基-1-乙基-1,3-环戊二烯、邻异丙基甲苯、莰烯、D-柠檬稀、β-蒎稀、E-β-法尼烯;4三种植物中黄花蒿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最多,其腺毛体密度也最大;艾蒿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其次,其腺毛体密度也处于其次;臭蒿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最少,其腺毛体密度也最小.  相似文献   
32.
目的研究茵陈蒿提取物对高脂高糖饲养诱致脂肪肝大鼠抗氧化能力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大鼠,饲养8周时,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0.2 g.kg-1)、茵陈蒿提取物高剂量组(6.9 g.kg-1)和低剂量组(2.3 g.kg-1).连续灌胃给药4周后,测定大鼠血浆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游离脂肪酸(FFA)水平,测定氨基转移酶(ALT,AST)活性、抗氧化能力和转移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脂联素等变化.结果茵陈蒿提取物明显提高SOD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和降低MDA含量,降低血脂(TC,TG,FFA和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同时,明显降低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和TGF-β1水平,提高脂联素水平.结论茵陈蒿提取物对该模型具有提高其抗氧化能力、降低血脂和肝脏损害因子的作用,对肝脏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3.
目的:通过对重庆道地产黄连、青蒿的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与评价,为这两味药材的质量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对所采集的重庆道地黄连、青蒿的铅、镉(原子吸收法)以及砷(原子荧光法)进行测定、分析.结果:黄连样品铅、镉、砷平均含量分别为0.208 1,0.072 1和0.951 6 mg/kg.青蒿样品铅、镉、砷平均含量分别为0.500 0,0.068 7和1.1980 mg/kg.结论:所测定黄连、青蒿药材的重金属含量符合国家《绿色药用植物及制剂》相应标准.  相似文献   
34.
为了解鄱阳湖湿地藜蒿的食用安全,采集了鄱阳湖湿地不同入湖河口区土壤及藜蒿样品,测定了土壤及藜蒿中 Cd 含量,并对其食用安全性进行了评价.经藜蒿与对应土壤样品中 Cd 含量比较发现,藜蒿对 Cd 具有较强富集能力,富集系数为0.95~2.54;转运系数结果显示 Cd 在藜蒿植株内易转运到地上部(茎叶),即居民采食部分,其迁移系数为1.34~5.47.通过对照国家食品(茎叶类蔬菜)安全标准,发现藜蒿地上部 Cd 含量平均超过食品标准值约13倍,故采食藜蒿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35.
青蒿素的提取,分离和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薄层层析法对凤县不同产地青蒿中的青蒿素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表明,凤县青蒿中青蒿素含量为0.196-0.230%。  相似文献   
36.
铁杆蒿精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 G C/ M S/ D S 鉴定了铁杆蒿( Artemisia gmelinii) 精油化学成分主要为桉叶油素(4398 % ) 、龙脑(1682 % ) 、樟脑(1156 % ) ,这3 个化合物占总精油的质量分数为7236 % ,高于艾蒿( 桉叶油素3957 % ,樟脑552 % ,龙脑846 % ) 的含量。实验结果为主产区的铁杆蒿开发利用或者作“艾”代用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7.
青蒿素合成生物学及代谢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庆平  鲍飞 《科学通报》2011,56(27):2289-2297
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仅见于青蒿, 但其"上游"途径为真核生物所共有, 可望通过"下游"途径重建, 在真核微生物(如酵母)中全合成青蒿素. 过去10 年来, 青蒿素合成基因被国内外研究团队陆续克隆并导入酿酒酵母细胞, 已成功合成青蒿酸及双氢青蒿酸等青蒿素前体. 由于酵母缺乏适宜的细胞环境, 尚不能将青蒿素前体转变成青蒿素. 因此, 青蒿依然是青蒿素的唯一来源, 凸显出继续开展青蒿种质遗传改良的必要性. 我国科学家采用"开源"或"节流"等策略,已相继培育出多种转基因青蒿植株或品系, 为实现青蒿素的高产、稳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 青蒿素生物合成的限速步骤尤其是终端反应机制已基本得到阐明, 有助于开展青蒿素形成与积累的环境模拟及仿生, 从而为彻底缓解青蒿素的供求矛盾创造先机. 本文最后讨论了产青蒿素前体微生物专利的作用及中国避免这些专利壁垒的方法.  相似文献   
38.
牧压梯度下冷蒿有性繁殖器官变化特征的观察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冷蒿在不同放牧压力下有性繁殖的变化,结果如下:1)单位面积上生殖枝条的数量随牧压的增加而增加,其中重度放牧与围栏禁牧和轻度放牧间存在着显的差异;2)随着放牧压力的增大头状花序数量显的减少;3)放牧压力对头状花序中管状花的分化以及种子的形成有显影响,随牧压增大而减少;4)随着放牧压力的增大冷蒿的种子生产能力降低,有性繁殖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39.
大籽蒿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0.
蒌蒿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CGC-MS)联用技术对蒌蒿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经毛细管气相色谱分离出36个峰,共确认了其中26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油量的93%.其主要成分是三苯基-甲烷、叶绿醇、正十六碳酸、2,4,6-三(1,1-二甲乙基)-苯酚等,这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蒌蒿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