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0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6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正> 在鲁迅卷帙浩繁的作品中,有数量很少的人物散文。它们既有对前辈师长的思念,如《藤野先生》、《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也有对平侪名流的追忆,如《忆刘半农君》;既有对老友新朋的怀想,如《范爱农》,《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忆韦素园》,也有对平民仆妇的回顾,如《阿长与(山海经>》、《阿金》……这些作品,使人常读常新,爱不释手。这除其具有深厚的美学意蕴而外,另一重要原因还在其具有独特的艺术美。这突出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2.
63.
在日本,已经有许多人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鲁迅进行过研究。对鲁迅作品的认真阅读和研究,给日本近代的思想、文学的素质带来一片光明。我缺乏充分论述的准备,因此,下面记载的,只是就资料与问题整理为目的的一份笔记。  相似文献   
64.
鲁迅与庞德分别是中国和美国翻译史上伟大的翻译家,他们都曾尝试过“不通顺”的翻译,并且有着同一类型的目的——把译文读者和译者从原来支配他们阅读和写作的文化紧箍中解放出来;通过“不通顺”的翻译来突出源语文本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从而引入新的表现法。但由于语言发展客观条件的不同,他们二人的同一种翻译策略产生了不尽相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65.
鲁迅对于出任大学教职与做学问的态度,以及他最后又逃离大学体制的原因,构成了有关鲁迅大学讲席经历的几个问题。概而言之,行走在人生“歧路”与“穷途”的鲁迅,是几代知识分子“走异路逃异地”的一个缩影,他在大学讲堂几进几出的经历,其实也转化为一个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身份的自我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66.
“五四“时期的鲁迅杂始终关注现代中国人的生存问题。鲁迅认为,“现代中国人的生存”要求是争取生存权、温饱权和发展权,三不可分割,缺一不可。他希望人们正视现代中国人的生存困境,反抗一切妨碍现代中国人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黑暗,致力于现实中国社会、人生与人的改造。  相似文献   
67.
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就鲁迅与芥川龙之介的思想轨迹、艺术风格、文学特色、创作道路以及历史小说的创作进行了论述,通过作品的举例分析,阐述了作家不同的艺术思想与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68.
社会批评 ,文化批评 ,或鲁迅所说的“文明的批评” ,或直截了当地简称为“批评” ,乃是知识分子的一项重大使命。知识分子在实行此一使命时所处的“位置” ,大致由以下两个方面构成 :一是现实经验的历史积累 ,二是个人身份的复杂构成。这是一个游动的、越界的、无家可归或格格不入的位置 ,是知识分子真正的位置。  相似文献   
69.
《故乡》作为一个窗口,是联结着鲁迅小说审美风格总体的,这风格是凝重的,它不断地超越着生活的直接性,而负载着历史的深蕴。《故乡》在鲁迅的小说中,又是充满了内省性体验的。同时它以沉郁、凝重和白描的体构成“有意味的形式”。在历史的筛选中,这篇小说的价值和审美意味仍在深化着。  相似文献   
70.
鲁迅先生一生致力于对中国人灵魂的冷峻剖析和人的命运、价值、生命意义的思考,对中国妇女问题也给予了深切关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提出了妇女解放和妇女地位的问题,因其与中国当时“五四”思想解放运动中妇女问题的契合,而倍受注目。1923年12月26日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作了题为《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文中提出了娜拉走后的两条出路:堕落或回来。但在其后出版的小说集《彷徨》中对祥林嫂、子君、爱姑等“在无爱的人间死灭了”的悲剧命运的描述,却让人们意识到在当时的中国,娜拉的这两条路都是走不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