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25篇
教育与普及   37篇
理论与方法论   9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108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试论长英质颗粒对湖相泥页岩脆性的控制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页岩的脆性是评价页岩油气开发潜力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长英质颗粒含量与泥页岩的脆性指数具有正相关性。在渤南洼陷沙一段泥页岩矿物成分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三轴实验系统测试泥页岩的弹性模量与泊松比,计算泥页岩脆性指数,并分析泥页岩矿物成分与脆性指数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碳酸盐矿物含量与泥页岩的脆性指数呈正相关,而长英质矿物含量则与脆性指数基本不相关,这与常规认识有很大不同;长英质含量作为泥页岩的脆性指标是有条件的,研究区沙一段处于中成岩A期,成岩作用比较弱,泥页岩的固结程度差,陆源沉积物质之间的黏结程度低,造成长英质矿物含量与脆性指数不相关;从成岩作用过程的角度推测泥页岩在中成岩B期是长英质颗粒与脆性指数由不相关转为正相关的过渡阶段,因此较强的成岩作用是提高湖相泥页岩脆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62.
为了深入认识页岩气储层水力压裂裂缝的延伸规律及裂缝网络形成条件,通过建立页岩气储层水力裂缝延伸的二维模型,分析地应力差异系数、天然裂缝及层理面等因素对水力裂缝延伸方向的影响规律,并对页岩储层水力裂缝网络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水力裂缝在层理面内转向、分岔及沟通天然裂缝是形成裂缝网络的关键,层理面和天然裂缝逼近角和地应力差异系数需在一定临界组合条件下才形成裂缝网络,偏离该条件均形成单一裂缝;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页岩的层理面和开度较好的天然裂缝之间的逼近角呈大角度时,更有利于形成裂缝网络.  相似文献   
963.
贵州早石炭世岩相古地理演化及页岩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野外剖面层序地层研究和室内资料分析,结合最新钻井资料、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等,并与国内外典型页岩气特征参数及聚集条件对比,综合研究贵州下石炭统页岩气富集条件、优选有利地区.贵州下石炭统发育4个层序,以台地相石灰岩为主,夹潮坪沼泽潟湖相白云岩和泥页岩,惠水、长顺以及六盘水等地区下石炭统旧司组(打屋坝组,第2层序)页岩、泥岩较发育.从页岩、泥岩的分布、厚度、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等特征,并与美国Barnett页岩等五大含气页岩主要评价参数以及涪陵焦石坝页岩气的分布、产出状态(游离气体积分数>50%)等对比,认为黔南、黔西南地区旧司组具有页岩气聚集发育的条件,具有很好的勘探前景.其中,黔南最有利的地区是紫云-惠水一带,黔西南最有利的地区位于威宁-水城一带.该区页岩气应重视保存条件的研究,同时应重视游离气、夹层气的贡献.  相似文献   
964.
为了查明浙江地区下古生界页岩气勘探前景,通过分析浙西北地区下寒武统荷塘组页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等地球化学特征,矿物组成、孔隙度等物理特征及沉积、构造环境和分布情况,研究了荷塘组页岩气富集条件和勘探潜力.结果表明:研究区荷塘组页岩有机碳的质量分数为0.32%~4.24%,有机质丰富,生烃潜力较好;镜质体反射率在2.81%~4.83%,热演化程度高,处于过成熟阶段,有利于页岩气藏形成;页岩平均孔隙度为2.74%,微米级孔隙发育,有利于页岩气的储集;等温吸附实验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3.5 m3/t和5.16m3/t,吸附甲烷能力良好;页岩脆性矿物的质量分数达76%~86%,有利于页岩气的压裂开采.荷塘组泥页岩在浙西北地区广泛分布,有效厚度为10~60 m,在中洲-昌化一带埋深适中,具备较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965.
渭河盆地新生代构造-沉积格局与油气成藏潜力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沉积格局演化、现今顶面构造特征以及油气成藏潜力等角度对渭河盆地新生界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和探讨.经分析得知,新近纪上新世是渭河盆地最重要的发育时期;固始凹陷和西安凹陷是盆地新生界最具油气勘探前景的地区;西安凹陷和固市凹陷之间的泾阳地区可能发育有鼻隆圈闭;渭河盆地新近系张家坡组具有形成浅层生物气藏的极大潜力,并且具有可观的氦气资源前景.  相似文献   
966.
研制临界CO2增黏剂,突破超临界CO2压裂技术,是实现页岩气高效开发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文献调研,对超临界CO2增黏剂研制现状、增黏剂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机制、增黏剂-CO2相互作用机制、增黏剂的作用机制及其分子设计方法、超临界CO2增黏面临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超临界CO2增黏机制的研究动向。研究认为:具备两亲特性的新型低聚表面活性剂或酯类化合物是值得研究的备选增黏剂;应开发新型低密度支撑剂,与增黏剂共同用于超临界CO2压裂;研究含氟化合物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机制及其分子间相互作用规律,有助于开发不含氟超临界CO2增黏剂;选择合适的分子模拟计算方法可以从微观上为超临界CO2增黏剂的分子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67.
层理性页岩水平井井壁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孔隙弹性力学和单结构面强度理论,建立层理性页岩水平井井壁稳定力学分析模型,分析层理面产状(走向、倾角)、井眼轨迹(井眼方位)和层理面强度弱化对水平井井壁稳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页岩层理面产状和层理面强度弱化是导致水平井井壁坍塌失稳的主要因素;层理面倾角为0°~30°时,沿着任何方位钻水平井的井壁稳定性都比较差,而层理面倾角为30°~90°时,沿特定方位钻水平井的井壁稳定性却比较好的,这便为井眼钻进方位的优化设计提供重要依据;层理面强度弱化的影响可以比层理面产状的影响更大,不同产状下坍塌压力差异可达0.45 g/cm3,而层理面强度弱化导致的井壁坍塌压力可增加约0.54 g/cm3;钻井液在渗透作用下沿层理面侵入地层,导致层理面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降低,使井壁岩石更容易沿层理产生滑移,从而加剧井壁坍塌失稳的风险。最后,采用该模型在四川东南部威远构造第一口页岩气水平井W201-H1井进行了验证,井壁坍塌压力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968.
为了研究页岩吸附层在不同含水饱和度和压力下对基质渗透率的影响,采用毛细管模型,并结合现有表观渗透率计算模型,分别建立考虑吸附、滑脱和自由分子流动效应的有机质渗透率、无机质渗透率和综合渗透率计算模型;通过与实验结果、现有渗透率计算模型结果对比,该模型在计算具有吸附特性的页岩气藏基质渗透率时与实验结果更接近,更符合实际情况。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山西组页岩为例,探讨页岩基质渗透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对于孔径小于10 nm的有机质孔,在开发初期压力较高(30 MPa)时,孔径越小,吸附气对有机质渗透率影响程度越大;在开发后期压力较低(5 MPa)时,孔径越小,滑脱效应和自由分子流动效应对有机质渗透率增加程度越大。开发过程中,兰缪尔压力越大,有机质渗透率增大率越大。2无机质孔径越大,吸附水对无机质渗透率伤害越严重。  相似文献   
969.
为探讨雅安藏茶水提物调控PPARα水平及降脂的分子机制,构建pET32a-PTD-PPARα原核重组载体,表达具有进入细胞能力的PTD-PPARα融合蛋白,利用肝细胞L02构建高脂细胞模型. 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PTD-PPARα融合蛋白纯度及特异性较高,能自由进入L02细胞并降低L02高脂细胞中脂类沉积.L02高脂细胞模型经藏茶水提物处理24 h,油红O染色表明细胞脂类沉积显著降低,Western blotting表明PPARα蛋白水平显著增加,并具有浓度梯度依赖性.结果表明:藏茶水提物可能通过促进PPARα蛋白水平抑制脂类在细胞中沉积,调控脂类代谢.  相似文献   
970.
从构造-沉积耦合特征入手,分析中—晚三叠世鄂尔多斯内陆拗陷盆地的沉积充填特征,建立"夹心千层饼"式沉积充填结构模式,着重研究低品位石油资源的类型与分布特征、沉积作用对低品位石油资源分布的控制作用,并从源储组合类型、不同类型资源分布、成藏动力、含油丰度与规模等方面对比分析低品位油气藏的特征。研究认为,延长组低品位资源为多类型混合共生资源,具有立体叠置成藏的特征;以湖盆中部长7为"核心",向上、下地层及两侧地区,低品位资源由非常规页岩油气、致密油逐渐变成特低渗、中低渗透油藏,含油丰度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