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4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78篇
系统科学   12篇
丛书文集   101篇
教育与普及   258篇
理论与方法论   56篇
现状及发展   22篇
综合类   3086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238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210篇
  2011年   219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202篇
  2008年   202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115篇
  2001年   141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李斌 《甘肃科技》2016,(11):119-121
近几年我国高速铁路迅猛发展,与普速铁路相比,高速铁路对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深厚层软土地基上的高速铁路路基,这就需要采用更加科学、有效的处理措施?,?预应力管桩就是一种很好的地基处理的方法,管桩施工技术自日本引入,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产品已经相对成熟,现已大量的应用于高速铁路施工中,但由于地域、环境、气候、水土等条件的影响,存在很多区域性地质、水文等特性,给管桩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通过描述济青高铁潍坊北站管桩施工的方法及内容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心得及采取的措施,为以后遇到此类工程问题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82.
为了解页岩储层充填天然裂缝开启前、后的渗透率特征,利用四川盆地充填裂缝的不同页岩,结合裂缝面形貌测试,实验对比分析了天然裂缝原位闭合、剪切错位及酸处理后的渗透率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混合充填裂缝矿物颗粒大,硬度高,渗透率应力敏感程度低于方解石充填裂缝。当剪切裂缝错位位移大于0.15mm时,渗透率大小主要受控于裂缝断面整体粗糙度。当错位位移小于0.15 mm时,充填矿物颗粒类型、大小控制的小尺度形貌更起决定作用。酸液溶蚀胶结物形成不整合面,大幅度提高裂缝导流能力,但也需要考虑酸液弱化页岩强度以及颗粒运移而产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3.
为研究体积压裂过程中支撑剂在复杂缝网中的沉降运移规律,以离散化缝网模型为基础,应用复杂缝网模拟实验装置对6种结构缝网进行支撑剂沉降运移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距井筒较近的节点,主裂缝砂堤形态垂直高度上出现"突变"现象,而较远节点,未出现"突变"现象;不同结构缝网,支撑剂在主裂缝中运移距离大小依次为:"一"型结构缝网、"T"型结构缝网、"H"型结构缝网、"TF"型结构缝网、"双T"型结构缝网、"十"型结构缝网;距离井筒较近的次生裂缝中,砂堤形成过程是携砂液携砂作用和支撑剂重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距离较远的次生裂缝中砂堤形成过程中支撑剂的自身重力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84.
超临界流体注入量直接影响着微孔发泡注塑成型制品中微泡孔的结构与数量,进而影响制品的力学性能。通过设计相关实验发现:微孔发泡注塑成型注气过程分为气涌与稳定流动两个阶段,且气涌量的大小主要与注气系统的硬件结构有关,在改进硬件结构后气涌量有较大程度的削减;稳定流动阶段的气流量则与相关注气参数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结果,通过实验定量研究了超临界流体注气量与注气压差、限流元件孔径、注气时间、硬件结构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调节注气量的传递函数,该函数模型可以为实际生产中根据减重需求调节注气系统的一系列工艺参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5.
针对超临界CO2动力循环高温承压部件与工质相容性问题,研究了T92耐热钢在600和700℃超临界CO2环境下的腐蚀过程动力学及其热力学产物。采用分子动力学计算了CO2在FeCr合金表面的吸附过程,模拟了T92耐热钢在初始氧化阶段原子的迁移和分布规律,并基于腐蚀热力学原理,分析了氧化层和碳化物的分布规律,最后通过高温腐蚀实验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700℃时,T92耐热钢氧化层厚度约为600℃时的13.5倍,氧化层结构为外侧Fe3O4层、内侧FeCr2O4层,氧化层内部主要为C23C6型碳化物;CO2优先吸附于Cr原子(111)表面,当Cr与CO2发生反应后,部分形成游离态的C沉积于氧化层表面,并以离子的形式向内扩散;腐蚀过程主要由离子扩散控制,扩散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该研究为超临界CO2材料抗腐蚀性能评估提供了一种复合...  相似文献   
86.
针对国内某电厂1 000 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的火用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利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机组模型,根据火用平衡方程,计算火用损失和火用效率,确定系统中能量损失的主要部位,为该电厂的运行优化和节能技术改造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锅炉炉内燃烧火用损最大,其次是炉内换热面;汽轮机火用损主要集中在超高压缸和低压缸;该机组回热加热系统的火用效率较常规机组火用效率高约2.8%;低压缸更低的排汽参数使该机组凝汽器火用损约是常规一次再热机组的50%,能级利用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87.
孙恩慧  郑雅文  王鸽  徐进良 《科学通报》2019,64(2):中插13,234-244
煤在我国处于基础能源地位,发展变革性燃煤发电技术具有重要意义.与超临界水蒸气朗肯循环相比,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布雷顿循环具有效率高及系统紧凑等优点,是未来动力循环的发展方向,但S-CO_2燃煤发电面临循环构建、锅炉压降及烟气余热吸收等关键难题.为此,本文发展了热力学、CO_2流动传热及烟气余热能量分布综合模型,研究了S-CO_2再压缩/再热燃煤发电系统热力学特性,首次发现热效率曲线对于一次再热和二次再热出现交叉,进而提出了S-CO_2循环采用一次再热或二次再热的筛选准则.针对锅炉烟气余热吸收问题,本文通过揭示主蒸气温度和压力间的内在关系,提出了调节主蒸气压力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吸收烟气余热,但受材料耐压极限所制约,因而本文在S-CO_2再压缩/再热循环基础上,引入烟气冷却器,以解决烟气余热吸收问题,给出了烟气冷却器与热力系统间的最佳集成模式,所构建的燃煤发电系统热效率达50.82%,锅炉效率达94.43%.本文为发展S-CO_2燃煤发电系统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88.
生物柴油的超临界流体原位制备与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生物质能源的高效利用,减少能源消耗,采用原位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了油菜籽生物柴油.以氧弹法测定热值的同时,运用Dulong热值方程式对生物柴油热值进行了计算和对比研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技术手段,对实验制得的生物柴油进行了化学组分、分子结构和官能团的表征,研究了超临界条件下多相反应物转化为液相可燃性脂类的性能与结构特点.结果表明,在原位超临界条件下,生物质中除油脂能够参与酯交换反应外,糖类和蛋白质也可通过分解重组形成具有较高热值的长链烷基酯.与油脂提取-酯交换二元法相比,该方法提高了生物质利用率.  相似文献   
89.
<正>"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探访了月球,但看到"嫦娥"和"玉兔"在"月宫"中互拍时,我们会想,人类什么时候也可以在月球上长期生存?鲜为人知的是,我国地面隐藏着一个刚建成的"月宫一号",正在为此做着超前准备……2012年12月1日17时04分20秒,北京航天城内中国航天员中心,在一座特制的舱室前,随着一声"开舱"的口令,身穿蓝色实验服的唐永康、米涛结束了为期30天的封闭试验,顺利走出我国首次受控生态生命保障系统试验平台的密封舱。鲜花、闪光灯映照着他  相似文献   
90.
2009年12月,某锅炉厂660 MW超临界机组在运行了2600小时左右导致了爆管,专家根据事故现场进行了采样分析,并且通过对断裂口处的金相组织进行了勘察,得出管道的爆裂的原因在于内部管道在制作时投产的纵向裂纹存在问题,并在660 MW超临界机组运行的过程中逐步崩溃断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