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8篇
教育与普及   57篇
理论与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29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4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71.
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礁相碳酸盐岩的地球物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地震、钻井及测井资料,通过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对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中新世礁相碳酸盐岩分布进行研究.并采用地球物理反演及地震属性研究方法,分析已有钻井的礁相碳酸盐岩的储层物性.结果表明:储层物性良好的礁相碳酸盐岩具有较高渗透率、高孔隙度、高波阻抗及高P波速度,同时纵向及横向上具有不均一性;储集物性较差的礁相碳酸盐岩渗透率和孔隙度都比较低,而纵向及横向均一性较好,波阻抗也相对较高;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礁相碳酸盐岩在储层物性上接近于流花11-1(LH11-1)储层,表现为高速度、强波阻抗以及横向上的不均一性,可以作为较好的储层.  相似文献   
72.
利用地震资料对尼日尔三角洲与琼东南盆地陆坡深水区的地貌特征及沉积样式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缺少大套塑性泥岩层和物源供给相对较弱是琼东南盆地陆坡区未形成大量重力逆冲褶皱的主要原因;两地区构造和沉积特征的差异决定了两者勘探目标不同,尼日尔三角洲陆坡深水区应以构造或构造岩性复合圈闭为主,而琼东南盆地陆坡深水区应以隐蔽性圈闭勘探为主;陆坡沉积层序演化模式以低位体系域和水进—高位体系域为特征,该模式为深水油气勘探寻找储层及储盖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成果对深水油气勘探的储层预测及储盖组合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3.
20世纪初期,美国采矿工程师丹尼尔·巴杰林在亚利桑那州北部沙漠,发现并确认巴杰林陨石坑后,人们始相信直径数百米以上的小行星或彗星从天而降时,可能会重创地球,导致生灵涂炭;才相信"杞人忧天"并非庸人自扰!  相似文献   
74.
贺娟  赵美训  李丽  汪品先  葛黄敏 《科学通报》2008,53(11):1324-1331
对南海北部MD05-2904沉积柱状样26万年以来的高分辨率分子有机地球化学记录进行报道. 通过Uk’37方法所获取的古表层海水温度(SST), 最低21.5℃(MIS 2), 最高达28.3℃ (MIS5.5期), 是目前南海北部时间最长、分辨率最高的古温度记录. 烷烃总量及其堆积速率和烷烃参数碳优势指数(CPI)、平均链长(ACL)和C31/C27比值都具有明显的冰期高、间冰期低的趋势. 烷烃总量及其堆积速率的变化揭示陆源输入物质主要由海平面变化控制: 冰期时, 海平面下降, 陆架出露, 河流输送到陆坡的陆源物质增加; 间冰期时则情况相反. 烷烃参数CPI显示, 冰期时本区沉积的烷烃更能反映当时植被特征, ACL和C31/C27指示冰期时烷烃源区植被中草本含量增加, 间冰期时草本含量降低. MIS 3后期烷烃总量, CPI, ACL及C31/C27比值几个参数均出现最高值, 显示这是一个特殊时期, 最有可能是此时东亚夏季风增强, 使得南海北部陆地区比较潮湿, 植被茂盛引起.  相似文献   
75.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处于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及太平洋三大板块相互作用的特殊构造位置,区域地质背景及地球动力学条件复杂,油气地质现象丰富多彩,不同大陆边缘区域地质背景及构造  相似文献   
76.
中国新疆北部奥陶—志留系岩石组合的古构造、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准噶尔盆地周边地区存在着几乎连续分布的早古生代造山带,这个事实有可能改变历来只强调北疆晚古生代造山作用的传统认识。震旦纪是准噶尔及其相邻古陆裂解的开始阶段,经寒武纪至早奥陶世,古洋已发展到最大规模。在区域性古陆裂解和伸展的背景下,推测准噶尔古陆经常位于海平面以下。晚奥陶世北疆的古洋开始收缩,古陆缘区转化成活动陆缘,准噶尔古陆先后与伊犁古陆和西伯利亚古陆汇聚撞造山,在这两条早古生代造山带的近准噶尔古陆一侧,可能发育晚奥陶世至早、中志留世的弧前或弧后盆地和前陆拗陷。  相似文献   
77.
《大自然探索》2006,(8):4-4
2006年5月17日科学家宣布,他们在秘鲁北部一座泥砖金字塔内部发现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年轻女性木乃伊(干尸)。这具已有1500年历史的木乃伊(小图)有助于揭示有关莫切文明的更多信息,莫切人在大约公元100年~800年间生活在秘鲁北部沿岸的山谷中。除了布满文身的这具木乃伊之外,墓中  相似文献   
78.
《广东科技》2006,(10):21-21
上莞镇位于东源县东北部山区,是全省有名的茶叶专业镇。近年来,该镇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采取“公司+基础+农户”的模式,引进外来资金合资、合作、独资经营以及农户兴办小庄园等模式,大力发动农民和社会力量发展仙湖茶种植,走农业综合开发的道路。  相似文献   
79.
基于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成果,结合野外剖面及室内薄片观察,通过分析主要岩石类型及古生物、地球化学和地震相特征,对四川盆地北部二叠系茅口组沉积相展布特征进行研究,依据生物(屑)灰岩、礁灰岩和硅质岩等岩相发育规律以及地震地层结构和地层厚度变化特征,认为茅口组发育了开阔台地、台地边缘及斜坡—盆地等沉积亚相,总结出了开阔海夹点礁、开阔海夹点滩、台地边缘滩和灰质—硅质盆地等4种沉积微相组合,明确了沉积相纵向演化和平面展布规律。结果表明,台地边缘高能生物滩平面上呈条带状在剑阁—元坝—龙岗一带规模发育,生物(屑)灰岩的晶间溶孔、粒间溶孔和生物体腔孔发育,物性好,是优质储集层发育带;川西海槽和广元—旺苍海槽茅四段的硅质岩和泥岩有机碳含量高,则是优质生油岩,优越的沉积环境为该区油气成藏提供了有利的生油和储集条件。  相似文献   
80.
为了揭示川西高原地区蚂蚁物种分布规律,本文采用样地调查法研究川西高原北部蚂蚁物种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川西高原北部地区共栖息着35种蚂蚁,隶属于4亚科17属;四川凹唇蚁Formica sentschuensis Ruzsky、丝光蚁F.fuscaLinnaeus、科氏红蚁Myrmica kozlovi Ruzsky和吉市红蚁M.jessensis Forel是川西高原北部分布最广泛、适应性最强的物种;蚂蚁对栖息生境、觅食和筑巢场所等微生境均表现出明显的选择分化,其中阔叶林的物种最丰富;觅食场所中,以地表觅食最丰富;筑巢场所多以石下筑巢和土壤筑巢为主。蚂蚁物种的分布格局主要与物种的适应能力有关,同时还受海拔、植被和人为因素的干扰。研究结果对丰富和完善我国西南山地的蚂蚁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