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6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126篇
系统科学   7篇
丛书文集   143篇
教育与普及   117篇
理论与方法论   13篇
现状及发展   19篇
综合类   229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49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93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63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91.
由二(三甲基硅基)甲基锂(1)与一氯二苯基膦经一步反应合成了二(三甲基硅基)-二苯基膦基-甲烷化合物(2),并通过1H NMR、13C NMR、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化合物(2)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a=8.815(2)A,b=11.188(3)A,c=11.211(3)A;α=109.864(3)°,β=96.567(3)°,γ=101.867(3)°;V=997.1(4)A3,Z=2,R1=0.0 874,GOF=1.042.  相似文献   
92.
对在不同工艺下制备的两组纳米SiC颗粒分别进行了小角X射线散射(SAXS)、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测试.结果显示,两组颗粒试样存在尺寸和粒度分布差异,不同测量方法所包含的信息各有侧重.利用二维探测器XRD系统进行了SAXS和XRD测量,探讨了该系统在SAXS测量中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对这些测试结果及其与SEM的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比较.发现SAXS更适合于样品尺寸的总体状态表征。能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计算结果更可靠.  相似文献   
93.
对机械合金化制备的Fe-Ni粉体利用X射线衍射(XRD)进行分析,得到了不同Ni含量和不同球磨时间Fe-Ni纳米晶的XRD谱.实验表明,w(Ni)=10%和20%时,Ni溶入Fe晶格,分别在球磨20h和50h后形成单一的a(bcc)相;w(Ni)=50%时,其先后经历了γ(fcc)→←a(bcc)正逆转变,在球磨120h后最终形成单一γ(fcc)相.无论是a(bcc)相还是γ(fcc)相.它们的固溶度均比块体Fe-Ni合金显著提高.w(Ni)=35%时,则始终是两相共存.对试样的XRD谱采用3种不同的方法测定了Fe-Ni粉体的晶粒尺寸和显微畸变,发现经球磨20h后,不同Ni含量的粉体均呈纳米结构,并随球磨时间延长,Fe-Ni纳米晶的晶粒尺寸下降而显微畸变上升.  相似文献   
94.
等离子弧淬火条纹对表面摩擦磨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改变等离子弧淬火条纹与运动方向的夹角,在不同载荷、不同速度条件下测试其在往复运动条件下的摩擦因数·研究表明,等离子弧淬火可以改变局部金相结构,提高硬度,大幅度改善其摩擦学性能;改变等离子弧淬火条纹与运动方向的夹角,可以改变摩擦副的摩擦因数,并且当等离子弧淬火条纹与运动方向夹角成90°~78°时,润滑条件最好,因此摩擦因数最小,减摩性能最好;在相同速度下,随着载荷的增加等离子弧淬火条纹摩擦因数减小;摩擦表面的等离子弧淬火条纹的方向设计将成为提高材料寿命、减少能源消耗的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5.
对X射线衍射数据计算程序进行改进,并运用改进的XRD程序对本实验室近期合成的几种化合物及文献报道的巯基乙酸锑配合物的X射线衍射数据进行了计算,结果满意.同时,简要介绍运用X射线衍射分析判断新相生成并对其进行表征,探讨制备条件对组成结构的影响,推测反应机理及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为制备合格材料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6.
对影响光波干涉条纹可见度的因素做了探究,并根据教学和实验中的问题,从确保光波的干涉所形成的干涉条件有足够的可见度入手,系统阐述了所需充分考虑的4个因素.  相似文献   
97.
利用日本SPring-8同步辐射光源和高压装置进行了常压和11.6 GPa高压下Zr41.2Ti13.8Cu12.5Ni10-Be22.5大块非晶合金的原位能量色散X射线衍射测试, 得到了不同角度下的衍射数据. 基于Monte Carlo方法的思想, 结合计算大块非晶合金径向分布函数的基本原理, 利用Fortran语言编写程序对以上衍射数据进行了分析, 得到了常压和高压下大块非晶合金的全双体分布函数. 常压下原子最近邻区间与所有可能原子对的距离匹配; 同常压相比高压下对应各峰的位置均向原点处移动, 第一近邻的两小峰峰值分别从r11 = 2.5Å, r12 = 3.11 Å变成r′11 = 2.32Å, r′12 = 3.08 Å; 高压下峰形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第二近邻峰由原来的单个衍射峰分解为紧挨的3个小峰. 根据高压下最高峰值相对于常压下的变化得出了大块非晶合金的压缩率为97.15%, 与已有经验公式计算的结果97.50%完全吻合. 结果表明用Monte Carlo数值模拟方法计算大块非晶合金的径向分布函数是可行的, 编写的程序可靠, 可移植性强. 该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同步辐射数据分析手段, 适合求高温、高压以及两者协同作用等条件下非晶的结构信息.  相似文献   
98.
用傅里叶频谱分析方法研究了横向莫尔条纹中一个光栅倍频时莫尔条纹的变化,论证了倍频光栅形成的莫尔条纹方向与等周期两RoncK光栅形成的莫尔条纹方向相同,其周期与两小周期光栅的莫尔条纹周期相同,其对比度随倍率的增加而减小的特点,呈现莫尔条纹效应的主要是等栅距光栅和二倍频光栅,介绍了产生倍频光栅的一些方法,如采用滤波的方法,消去光栅的0级衍射波,形成倍频光栅;采用球面波照明光栅,形成倍频的光栅的自成像等,举例说明了其应用,这些应用表明二倍频光栅莫尔条纹可使结构紧凑,测量简单,或使分辨率提高一倍。  相似文献   
99.
对圆孔夫琅禾费衍射光能量进行了定量分析,并证明了爱里斑能量占入射光能量的84%。  相似文献   
100.
The refraction-diffraction of surface waves due to porous variable depth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many investigation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extend the boundary-value problem of impermeable varying topography to that of a variable depth porous seabed, which is the situation most likely to be encountered in practical problems of coastal engineering. A wave-induced fluid motion is applied to the porous bottom, while the well-known linear potential theory is applied to the free-water above the bottom. Eigenfunction expansions are employed to derive the matching condition and the so-caUed modified dispersion relation. As a result of the porous bottom, the wavenumber becomes a complex value, of which the real part represents the spatial periodicity while the imaginary part refers to the energy dissip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waves over a porous bottom are studied in detail. By neglecting the non-propagating modes which only have a local effect and damp exponentially with distance, we derive a mathematical model to repres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the wave refraction-diffraction and wave-damping. The developed model is applied to the damping problem of waves over submerged porous breakwat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