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理论与方法论   22篇
综合类   30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61.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经院哲学和近代机械论哲学构成十七世纪的欧洲的三股主流思想。伴随民族国家兴起,地方语言也逐渐流行,三十年战争和德意志启蒙运动的特点构成了莱布尼茨的方法论形成的社会背景。基督教卡巴拉主义,斯多葛主义、新柏拉图主义和德国的黑伯恩百科全书派对于莱布尼茨的百科全书式调和折中主义的方法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2.
莱布尼茨身上表现出一种对秩序、和谐、普遍原则和理性的热爱,对待科学也是如此。他试图建立一种普遍科学,表达和发展人类一切的知识。这就是莱布尼茨的科学观,包括用普遍字符确定系统化的科学知识;利用推理演算证明和获得科学知识;其原则和标准是逻辑上没有矛盾;最终指向上帝的荣耀与人类的幸福。在理性与多元中追求和谐的今天,更应该持有莱布尼茨这种促进人类进步和世界和谐的博大胸襟。  相似文献   
63.
中德文化交流自《马可·波罗游记》来,至今已历经五百余年,前后经历了由莱布尼茨掀起的"中国热",德国传教士及学者进行的德意志文化东传,中国学者及留学生的主动参与西学传播,中德学会的文化传播纽带及新中国的中德文化双向交流。两国间文化交流久盛不衰,其根本原因是德国人民对中华文化久远的由衷钦佩,以及中国人民对德意志民族的彻底性一向推崇。同时,两国文化的差异性也是相互交流的必要基础,为互相学习、借鉴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