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1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
当前茶园肥培管理中的几个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校常 《贵州科学》2008,26(2):44-47
本文主要针对当前茶叶生产发展过程的一些茶园肥培管理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从茶园土壤的可持续利用角度,提出加强茶园田间养分速测技术,有机茶肥培体系等应用基础研究,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中耕技术等的力度.同时提出了用生态茶取代有机茶的观点.  相似文献   
32.
江西省宁红茶区害虫群落结构及种群数量消长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1991年4月~12月江西宁红茶区害虫群落结构调查研究结果。该区害虫92种,分属于11目,54科。运用数学生态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给出了优势种种群数量消长模型,以期能为茶园害虫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用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33.
茶园固氮微生物、菌根真菌、耐酸铝微生物、茶树病害拮抗微生物及其微生态效应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对茶园有益微生物研究中的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4.
35.
根据秦巴山区的特点,从品种的选择、地块整理、茶苗栽植时间的把握,茶园管理,严格按照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技术要求操作。  相似文献   
36.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舒城因一代伟人毛泽东视察舒茶茶园而享誉皖中;如今,舒城因着力挖掘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农业生态而在皖中大地再度名声鹊起。舒城县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东麓,古称龙舒,被誉为龙的故里。舒城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县内盛产茶叶、板栗、油茶等名特优农产品。舒城山川秀美,环境幽雅,境内有世界地质公园万佛山和闻名一方的万佛湖等,林业总面积1.35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43.8%,此外,有5万亩毛竹生产基地,享有“生态舒城”之美称。近年来,舒城县在致力发展现代工业、商贸流通业的同时,着力发掘区域优势资源,加快发展特色…  相似文献   
37.
38.
正我的家乡在铁观音的发源地——西坪。家乡的那一片绿,一眼望不到头。走进这绿色的海洋,如同鱼儿在海洋中自由地穿梭,又像是飞鸟在绿色的天空里尽情地翱翔。家乡的那一片绿,绿得沉郁,在阳光的照耀下,在微风的吹拂中,漾起了绿色的涟漪。小时候,我喜欢在茶园里玩。走在茶园的小道里,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吹起悦耳的口哨。小鸡跟在我后面,演奏着  相似文献   
39.
对两种不同类型的生态茶园及常规茶园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微生物活性、脲酶活性和土壤养分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松茶鸡生态茶园土壤中的霉菌、放线菌、好气性自生固氮菌、嫌气性自生固氮菌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比栗茶生态茶园分别提高了2.0倍、2.8倍、1.9倍、2.0倍和1.6倍,比常规茶园分别提高了3.4倍、8.7倍、3.3倍、2.7倍和5.0倍;松茶鸡生态茶园土壤微生物的氨化作用强度比栗茶生态茶园和常规茶园分别提高了35%和121%;松茶鸡生态茶园土壤中的脲酶活性与栗茶生态园和常规园相比分别提高了100%和3.2倍;松茶鸡生态园的蚯蚓密度比栗茶生态茶园和常规茶园分别多2.2倍和7.0倍;松茶鸡生态茶园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均高于另两种茶园.茶叶生产上应该推广松茶鸡生态茶园模式.  相似文献   
40.
我国茶园普遍存在土壤有机碳含量低等问题,这对茶叶产量品质造成极大影响.施加秸秆可提高茶园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机制包括有机碳内在难降解性、黏土矿物的化学保护和土壤团聚体的物理保护作用以及生物作用等.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有机碳自身的分子结构性质、土壤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等.施加秸秆提高茶园土壤有机碳主要途径有秸秆自身作为碳源、促进茶树生长、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以及改良土壤结构和改善土壤化学性质等.最后展望了未来研究所面临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