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7篇
丛书文集   42篇
教育与普及   16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44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01.
生姜茎尖离体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了生姜尖离体培养的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初代及继代培养的基本培养基以N6为宜;KT对芽的增殖效果较佳;BA对芽没有明显的增殖效果,而且对芽的生长有毒害作用;KT5.0~7.5mg/L+NAA0.5mg/L的激素配比对丛生芽的诱导效果较好,25~30d可增殖3.3~3.9倍;0.5mg/L的NAA和IBA均能有效刺激试管苗生根,生根率高达100%;表土是良好的移栽基质,成活率为93.3%.  相似文献   
502.
以芦荟为材料,经消毒后,接种晃同的培养基上,材料经初代培养,继代培养和生根培养,最后形成再生植株,可以发现,培养基不同,芽的分化率有显著不同,结果以MS+6BA2+NAA0.2组合的培养基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03.
<正>为了揭示油茶幼苗的生长规律,为培育油茶苗的丰产措施提供依据,笔者观测、记录了油茶幼苗地下和地上部分的生长过程。首先,在苗圃地上设置三块面积各为1m~2的样方,每块样方中有代表性地选5株幼苗分别编号,并定期统计幼苗出土株数。此外,在固定的667m~2苗床中顺序挖取10~20株幼苗,在室内观测并分别记载幼苗的高和根长,绘下幼苗图。油茶种子萌动和幼苗出土过程:12月撒播,次年3月下旬开始萌动,胚根突破种壳形成初生根。10天后见土表出现隆起的辐射状裂缝,此时的实生根平均长度为6cm,根粗1.5mm。萌动后第15天幼苗开始陆续出土。幼苗出土时间先后不一,最早和最迟出土相隔两个多月。幼苗出土后、叶生长  相似文献   
504.
胡礼娥  刘艳梅 《江西科学》2021,39(4):608-613
为了降低桔梗段组织培养的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中的经济效益.从基本培养基成分、碳源、水质、琼脂浓度、培养条件等方面进行了降低成本研究.结果表明:当用白糖代替蔗糖、白开水代替蒸馏水和适当降低琼脂的浓度时,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组织培养成本,而且桔梗芽生长健壮且诱导率不受影响.但是随着光照时间和大量元素浓度的降低,段的增殖系数逐渐下降,长势明显变差.因此,当进行桔梗工厂化育苗时,不建议改变基本培养基成分和减少光照培养时间,可选用25 g/L白糖代替30 g/L蔗糖,白开水代替蒸馏水,琼脂浓度从7 g/L减少至5.5 g/L,光照12 h/d,以上方案在不考虑人工费的基础上可以降低50%的生产成本,这对实现桔梗工厂化育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05.
克线丹颗粒剂对甘薯茎线虫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研究了室内、室外不同剂量的克线丹颗粒剂对甘薯线虫病的防治效果。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中以药土比1∶1200处理防治效果最佳,对甘薯线虫的致死率最高,校正死亡率达100%;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中以45.0 kg/hm2和37.5 kg/hm2克线丹颗粒剂对甘薯线虫病的防治效果最佳,防治效果分别达到了97.68%和91.64%。  相似文献   
506.
森林冠层对降雨的截留和再分配是生态水文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截留过程因降雨特征、森林类型及立地环境存在差异.以三峡库区山地的暖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三种林型为研究对象,对比了2018年植物生长季(4—11月)56场降雨的再分配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降雨在三种林型的再分配特征具有明显差异.暖性针叶林的透流量、树干径流量、林冠截留量分别占同期林外降雨的62.0%、7.2%、30.8%;落叶阔叶林分别占77.9%、3.5%、18.6%;针阔混交林分别占73.3%、2.7%、24%. 2) 再分配参数与降雨量的相关分析显示,三种林型下树干流量、透流量均与降雨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冠层截留量与降雨量呈幂函数关系. 3) 场次降雨特征也会影响再分配,大雨和暴雨时三种林型内降水再分配的动态过程存在明显差异.三种林型的降雨再分配过程因受降雨量、降雨强度等降雨特征和林冠结构的影响而产生差异.针阔叶混交林在强降雨条件下能够更有效地减缓降雨对地表土壤的强烈冲击,减少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507.
【目的】短小芽孢杆菌LYMC-3菌株对稻瘟病、黄瓜枯萎病及棉花黄萎病等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测定LYMC-3菌株对8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检测其抑菌谱,为其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LYMC-3菌株对松球壳孢菌(Sphaeropsis sapinea)、松树脂溃疡病菌(Fusarium circinatum)、金黄壳囊孢菌(Cytospora chrysosperma)、拟点霉(Phomopsis macrospora)、七叶树壳梭孢菌(Fusicoccum aesculi)、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theae)、山茶炭疽菌(Guignardia camelliae)、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orella)8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筛选出抑菌活性最强的病原真菌,进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抑制试验。【结果】LYMC-3菌株对8种供试植物病原真菌均有抑制作用,抑菌带长度及抑菌活性大小依次为:拟点霉>拟盘多毛孢>葡萄座腔菌>松球壳孢菌>七叶树壳梭孢菌>金黄壳囊孢菌>松树脂溃疡病菌>山茶炭疽菌。LYMC-3菌株发酵滤液对拟点霉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70.36%,对其分生孢子24 h萌发抑制率为88.16%。【结论】短小芽孢杆菌LYMC-3菌株抑菌谱广,其发酵滤液对拟点霉有较强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