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35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83篇
系统科学   19篇
丛书文集   131篇
教育与普及   107篇
理论与方法论   40篇
现状及发展   8篇
研究方法   1篇
综合类   5657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32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122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161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173篇
  2016年   201篇
  2015年   273篇
  2014年   416篇
  2013年   358篇
  2012年   398篇
  2011年   370篇
  2010年   317篇
  2009年   269篇
  2008年   288篇
  2007年   238篇
  2006年   192篇
  2005年   179篇
  2004年   191篇
  2003年   170篇
  2002年   191篇
  2001年   157篇
  2000年   128篇
  1999年   104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101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针对劳山油田W110井区长6储层低孔、特低渗的特征,通过系统的岩心流动实验,评价了储层敏感程度。研究结果表明:W110井区长6储层整体存在中等盐敏、中等偏弱酸敏和弱水敏、强碱敏和无速敏的特征。储层敏感性相对较弱,对研究区开采影响较大的为酸敏和碱敏,中等偏弱的酸敏使得研究区可适当进行酸化改造,强碱敏导致在注入液时需注意注入液pH值对储层的伤害。  相似文献   
992.
为解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成藏的基本特征,厘清成藏要素,建立符合中国复杂构造背景下页岩气储层选区评价指标等问题,借鉴美国页岩气储层评价指标,结合目前页岩气勘探评价成果,分析得出:中上扬子地区龙马溪组底部富有机质页岩储层分布连续、埋深适中、构造稳定,富有机质页岩在区域上分布连续,但含气性在局部表现为不连续;根据构造改造的程度,将中上扬子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分为构造改造区、靠近剥蚀区和构造稳定区三种类型.其中构造稳定区页岩储层表现为超压、含气量高,气井试采初期产量高,是中国中上扬子地区海相页岩气成藏的最有利区.  相似文献   
993.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石油开采事业在国家的经济工程项目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石油开发中应用的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尤其目前能源需求的日益增加使得在油田中低渗透油气藏在油田勘探开发中的地位猛升所起的作用、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而对于这种油田,只有应用主导技术体积压裂技术才能顺利进行开发。体积压裂技术的在石油开发中的充分应用,才意味着低渗透油气藏有了充足的储量和产量。作为高效开发低渗透油气藏的利剑,体积压裂技术发挥出的力量是可想而知的。本文就从油田体积压裂技术出发,谈谈体积压裂技术在石油开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94.
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物性资料观测的孔隙及成岩特征进行分析,探讨直罗油田比6储层的孔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明确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控制因素。直罗油田长6储层的孔隙类型以长石、岩屑、碳酸盐胶结物溶蚀产生的次生孔隙为主,微喉为其主要的渗流通道。该区主要的成岩作用为压实及压溶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沉积环境对储层有着先天性的控制作用,压实及压溶作用、胶结作用使储层原生孔隙迅速减少,储层物性变差,溶蚀作用改善了砂岩的孔隙结构,但程度并不大,最终导致本区长6储层低孔低渗的特点。  相似文献   
995.
奥里油燃烧后的排放物温度以及SO2浓度比较大,为了对电厂周围环境质量进行分析,采用CFD软件进行模拟。模拟了奥里油电厂高架连续点源的烟羽传输与扩散, 根据湛江市有代表性的年平均气象数据,采用Fluent软件分析了不同大气风速和湍流度下奥里油电厂烟羽传输与扩散的特殊规律, 给出了描述大气污染的两个重要参数最大落地浓度及离源距离和烟羽中心线抬升高度及离源距离的下风向沿程变化情况。数值计算结果与烟气扩散理论和经验数据是相符合的, 所以该模型可以较好的模拟奥里油电厂烟羽的传输与扩散的特殊性,从而为该电厂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6.
采用自蔓延高温合成(SHS)与加压致密一体化技术制备了包容锶核素(Sr2+)的钛酸锶(SrTiO3)人造岩石固化体. 通过实验分析SHS产物致密化的影响因素,确定了钛酸锶反应体系自蔓延高温合成时的最佳工艺参数:预制块相对密度为54%左右;预压力为10MPa,加压时间为4s;致密化时高压压力为300MPa,高压保压时间为8s.  相似文献   
997.
Experimental study on spectral responses of offshore oil slick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Using the seawater taken from Liaodong Bay and crude oil taken from Liaohe Oilfield, a laboratory experiment was designed to study the change of reflectance spectrum of artificial offshore oil slick with its thickness and to identify the spectrum ranges suitable for quantifying the thickness of the oil slick. During the experiment, crude oil was continuously dropped into the seawater to generate artificial oil slick with different thicknesses. After every drop of crude oil was added, reflectance spectrum of the oil slick was measured with a high resolution spectroradiometer (ASD FieldSpec Pro FR). The influence of oil slick thickness on its reflectance spectrum was explored 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flectance of oil slick changes marginally with oil slick thickness and higher than that of seawater in infrared band from 1150 to 2500 nm. This spectrum range can be practically used to distinguish oil slick from seawater. In the spectrum range from 400 to 1150 nm, the reflectance of oil slick decreases with its thickness. The negative power function is the best-fit function expre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flectance and thickness. 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oil slick are very distinct at 550 and 645 nm. They are the best wavelengths for monitoring the existence of offshore oil slick and estimating its thickness.  相似文献   
998.
农药油悬浮剂是很有开发前景的新剂型,从影响油悬浮剂粒度大小的各种因素如溶剂、分散剂及其配比和研磨时间及研磨转速等对4%烟嘧磺隆油悬浮剂制备的加工工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所得到的4%烟嘧磺隆油悬浮剂的最佳配方为:烟嘧磺隆,4%;分散剂NNO,1.5%;OP-7,1%;农乳0201,1%;黄原胶,0.5%;大豆油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补齐到100%;加工过程中砂磨机转速为6000rpm,研磨时间为4—5h;该工艺条件制备的4%烟嘧磺隆油悬浮剂悬浮率为91.2%,在54±2℃条件下热储14d无沉淀和结块以及分层现象出现,有效成分的分解率为1.5%.该剂型质量合格,可以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对鄂尔多斯盆地子洲一清涧地区上古生界山;段储层特征及成因进行综合分析.方法 在研究区评价井、探井、生产井动态资料解释和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薄片分析、岩电解释的方法 剖析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 区内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间湾及间湾沼泽微相,岩石类型以石英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为溶蚀孔隙和黏土矿物微孔,属低孔、低渗储层.结论 沉积作用是区内砂岩储层形成的基础,河口坝及水下分流河道厚砂体物性最好.成岩作用是储层发育演化的关键,溶解作用产生的次生孔隙大大改善了砂岩的储集性能.溶解作用区是有利的天然气储集区.  相似文献   
1000.
姬塬油田长4+5砂岩储层微裂缝与水驱油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长4 5砂岩储层微裂缝与水驱油特征进行综合研究。方法在研究区评价井、探井、生产井动态资料解释的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薄片分析、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实验的方法分析裂缝与水驱油特征。结果姬塬油田长4 5储层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岩屑平均含量17.1%;几乎在所有的岩石碎屑集合体中均发育有微裂缝,微裂缝的发育受控于3种因素:三角洲古坡度、成岩过程中的差异压实作用和构造运动。结论长4 5储层基质孔隙主要通过岩屑中的微裂缝相互连通,两者之间构成良好的网络连通系统;储层中微裂缝对储集空间的贡献作用不大,微裂缝能够降低注水压力,对于连通基质孔隙、提高储层的渗流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