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5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综合类   2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秋冬季肉鸭饲养有以下特点: 1.育雏期长。进雏时室温需保持32℃,按每天降0.5-1℃计算,直至脱温需较长时间。 2.防湿难度大。雏鸭饮水多,粪便稀,加上通风不良,易使鸭舍潮湿。  相似文献   
22.
作者于2005年4-6月在四川老君山自然保护区,通过计算机声谱分析技术和回放技术,对四川山鹧鸪育雏期(Arborophila rufipectus)幼体的鸣声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幼体有取食、警戒、惊恐和呼唤等4种不同行为的鸣声.取食鸣声和警戒鸣声均为单音节,它们的音节持续时间和主峰值差异显著.两种惊恐鸣声和四种呼唤鸣声的MPF和音节间隔时间差异性不明显,而音节持续时间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23.
24.
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的孵卵和育雏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5年4-7月、2006年3-7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所有事件取样法对四川老君山自然保护区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的孵卵和育雏行为进行了研究.对3个孵化期内的树上巢分别观察16、5和9 d,记录到典型行为8种.观察的时段包括孵卵中期、孵卵后期和巢内育雏期.孵卵中、后期以出雏前7 d为界,中、后期之间的行为频次和累计时间均存在明显差异.Spearman秩相关检验显示翻卵日频次和日翻卵时间与观察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离巢时间和平均气温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孵卵期间日离巢0~2次,通常在上午和傍晚离巢,离巢平均时间(27.6 ± 4.4) min (n=29).离巢率孵化中期为4.86%,孵化后期为5.37%.雏鸟在巢期间为(3754.5±42.5) min (n=2),此期雌鸟不离巢,行为复杂.  相似文献   
25.
普通(币鸟)不同窝雏数雏鸟的生长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吉林左家自然保护区,对次生阔叶林中的普通(币鸟)进行的研究中发现,不同窝雏数的在巢雏鸟生长发育存在显著差异(t-检验P<0.05),且各生长参数出现差异的日龄有所不同.对不同窝雏数雏鸟的体重生长状况进行了比较,发现出飞前雏鸟的平均体重与窝雏数呈负相关.该区域普通(币鸟)的平均窝雏数为(7.59±0.94)只(n=17).对不同窝雏数的亲鸟的日活动进行了全天观察,发现亲鸟喂食次数、清理粪便次数与窝雏数呈显著正相关(F-检验P<0.05).  相似文献   
26.
2012年1月—11月,采用实地调查、录音、录像、固定样线的方法进行棕头雀鹛分类、育雏、栖息地研究。首次发现了15只6♀9♂繁殖期的棕头雀鹛,证明长青自然保护区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棕头雀鹛繁殖种群。结果表明:棕头雀鹛分布海拔区间1 050~2 200 m;四种林型、四种植被类型内有分布;坡中部3只,下部10只,上部2只。棕头雀鹛一夫一妻制,每巢都是四只幼雏;雏鸟属于晚成鸟;巢穴位于坡脚,营灌木空中巢穴,向阳、巴山木竹稠密。巢材为竹叶、树叶、草茎。幼雏食物鳞翅目昆虫、水生虫子、螳螂、蚱蜢等。  相似文献   
27.
高举 《河南科技》2005,(4):24-24
适宜的温度是山鸡育雏成败的首要条件。最初几天,育雏室温度要高一些,一般维持在32℃-33℃;随着其生长发育,温度可逐渐降低,通常每周下降2℃~3℃,到4周龄后,维持23℃左右即可。  相似文献   
28.
29.
《天津科技》2004,31(1):36-38
1什么是禽流感?什么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A型禽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家禽和野禽)传染病。禽流感病毒感染后可以表现为轻度的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死亡率较低;或表现为较严重的全身性、出血性、败血性症状,死亡率较高。这种症状上的不  相似文献   
30.
我们于1990—1993的3年间在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分别对褐马鸡的家鸡代孵暨育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整个孵化期为27.5(21.1—28.1)天,大致分为初期(1—9天),中期(10—20天),后期(21—28天).其受精率为68.5%,孵化率为56.3%.初期:孵化温度为39.30℃,湿度为69.60%,凉蛋温度(最低温度)为21.20℃,中期:孵化温度为38.45℃;后期:孵化温度为34.05℃,湿度为66.80%,凉蛋温度为21.00℃,孵化平均温度为37.27℃,平均温度为70.77%,凉蛋平均温度为23.30℃.育雏采用自然育雏与半人工育雏两种方法.自然育雏的平均密度为0.10—0.18只/米~2.初期日粮:10g蚂蚁卵1天,以后逐渐增加,育雏期为40天.半人工育雏:平均密度为4只/米~2,温度为50—60%,饮水为1/1000的青霉素温开水,喂食:2颗熟鸡蛋/天、只,以及不定量的小米、光照,1—3天24小时/100瓦,以后逐天减1小时到10小时,温度,第一周为34—35℃,以后2—3天降温1℃到恒温机制建立(14天左右),育雏期为45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