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04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暖风 《科学大观园》2012,(21):48-49
王国维死于抑郁症?一直以来,王国维之死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大疑案,关于他的死因众说纷纭,有殉情说、逼债说、惊惧说、文化殉节说等等。学者陈明远在博客中说,他经过反复核实史料,再三思考之后,用现代心理学方法作精神分析得出结论,王  相似文献   
72.
精神分析学说作为一种世界性思潮,对20世纪的中国文坛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的思想和作品也曾受到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并且对它的接受经历了一个过程,从接纳吸收到分析批判,再到借鉴其中的合理成分,作为战斗的武器,用它来深刻地揭示社会问题。这一转变过程我们从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73.
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是20世纪描写叛逆青少年的杰作。霍尔顿的故事经久不衰,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巨大的影响。不同的人对此书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年轻人喜欢这本书,他们模仿霍尔顿的衣着、举止、言行等各方面。但很多成年人不喜欢,他们认为这本书废话连篇,一点好的影响都没有。本文以精神分析理论为依据从多个视角剖析其间的诸多原因,及该作品对当代青少年精神世界成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74.
付馨慧 《科技信息》2011,(11):I0257-I0257,I0418
超现实主义是盛行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文学艺术流派,其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源泉多来自于潜意识的表现和象征。弗洛伊的的精神分析理论是超现实主义得以产生的重要理论依据。本文旨在从视觉的角度分析超现实主义,探究达利作品是如何通过独特的潜意识符号来诠释自己梦境的。  相似文献   
75.
蒋济永先生在他的对《背影》的解读中出现了以主观替代客观的误读,提出《背影》中的“父亲”的形象实际上是“母亲”的论断,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76.
房明远 《科技信息》2008,(8):190-190
在女权主义运动和批评的推动下,《简·爱》中的疯女人形象逐渐为人们所关注,但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看,小说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精神分析的痕迹,而正是疯女人的出现更加突出了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作者精心结构的和谐气氛中,她不断推动小说显现出内在的不平衡。并且我们从人物传记上也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看到了疯女人出现的必然因素。  相似文献   
77.
1883年,Kraepelin秉承牛顿式的思维,奠基了医学模式的精神病学,其指导思想源于机能主义。他认为精神病是生物学过程,是脑病变所致。机能对应结构,凡疾病必有生理结构的原因,精神病也不例外。其治疗模式是,“用物理与化学的方法改变脑生理结构”;治疗原则是“不许想”,治疗措施是吃药、冬眠或电休克,降低生理觉醒水平,使病人“无法想”。期望通过改变生理结构与淡忘心理事件,恢复正常精神状态。100多年实践表明,医学模式并未给患者带来福音,精神病被列入难治愈的慢性病。100多年医学模式的研究,没有找到精…  相似文献   
78.
当代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深受东方传统文化的影响。东方“天人合一”观蕴涵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内涵,并对当代西方分析学派的整合具有相当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尤其它对后现代思潮下的叙事疗法和超个人心理学影响深远,这表明东西方文化尽管有差异但本质上确是一致的,可谓殊途同归,总体上都趋向于走向融合,无论是何种文化和思想都在启示着人们要朝着迈向精神家园的方向不断前行。  相似文献   
79.
文章用精神分析与文本解读相结合的方法,探究李贽求解生死问题的心路历程,认为:李贽因对死亡的高度恐惧而苦苦寻找了脱生死之法门,进而辞官云游,剃头悟"道",不惜成为诸教"异端",却到死都未能完成信仰寻求。  相似文献   
80.
本文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曹禹童年体验与创作《雷雨》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结合作者的童年体验解释了《雷雨》中主要人物的爱恨情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