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04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8 毫秒
41.
堪称艺术品的英国影片《国王的演讲》一年来虽好评如潮、获奖无数,但人们却忽视了这光鲜表象的背后;从史学家的视角分析剧情故事有助于让处于迷惑中的人们看清真假;从心理语言维度的精神分析出发则能帮助我们分辨影片中的真伪科学,如此多维视角解析影片有助于观众真正认识这部影片的本质。  相似文献   
42.
许多中国现代小说家都曾运用弗罗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进行创作,这其中有成功的运用,也有失败的运用,究其原因,主要看小说作家是否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是否对弗罗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有正确的认识,这对当代作家如何运用外来思潮进行小说创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3.
本文主要介绍了拉康学说中能指与所指、想象界与象征界,并运用这些概念和一个病例来解释精神病.精神病只是一种话语的固定形式,而非不正常的病理结构.  相似文献   
44.
大卫·林奇作为好莱坞体制内的鬼才导演,新世纪伊始拍摄了一部关于"梦"的电影——《穆赫兰道》。电影中碎片化的叙事顺序,错位的人物关系和富有深意的符号学指向共同建构出美国好莱坞之梦,表现出导演对精神分析学的深度理解与解构,并最终以影像语言投射出对社会忧思的集体焦虑。  相似文献   
45.
汪文宣作为《寒夜》中最具悲剧性的人物,其悲剧性很大程度上源于自身放弃型和自谦型的性格。在自身对安全与发展的合理需求不得实现的情况下,汪文宣放弃型和自谦型的性格使其用忍受的方式逃避生活,正当的需求发展为病态要求,并最终导致了自身的毁灭。通过对汪文宣这一形象的创造,巴金也实现了对自身的反思与超越。  相似文献   
46.
作家迟子建的新作《晚安玫瑰》具有明显的弑父主题倾向性。但这种弑父并不是根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而是源于厄勒克特拉情结。由于父亲在生命中的缺席和对父亲的依恋,构成了小说中三个女主人公寻找父亲的情节与意象,具有明显的精神分析意义。迟子建通过弑父主题的表达,探讨了人类自我救赎的问题,即通过爱情、宗教和审美三种升华的方式获得精神救赎。  相似文献   
47.
《科学世界》2014,(9):112-112
<正>要了解弗洛伊德与经典的精神分析,最好是去读他的原著。不过,那些书读起来很辛苦,也很耗时。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不妨买一本《寻找弗洛伊德》。这是韩国精神分析师李武石所写,我觉得精准而到位,不算晦涩,尤其是插图,很是直接而有趣。——武志红(资深心理咨询师)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无论人们是否对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心理学感兴趣,都不会不知  相似文献   
48.
通过文献资料、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对我国竞技体育重要成功经验之一的“举国体制”进行了研究。指出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改革面对着:1)国人的“金牌情节”;2)国人的“民族情结”;3)国人的“战斗情节”。“举国体育”改革之趋势:1)当前较长时期内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要秉承渐进式改革之路;2)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拐角之路”。  相似文献   
49.
徐敏 《科技信息》2008,(3):147-148
本文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概念入手,试比较在20世纪英国文坛上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自传体小说<儿子与情人>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的弗兰克·奥克罗的小说<我的恋母情结>.如果说这两篇小说的相似在于它们都涉猎了精神分析学"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概念,但又有着各自的特征.本文试在故事情节,写作的艺术风格和叙述手法和作者的写作目的等方面逐一分析两部小说的不同之处.不管上述两位作家是否同意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是他们创作的灵感和来源,但是正是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让我们看到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相通之处,让我们看到了可以运用心理学,精神学的知识来解释文学.  相似文献   
50.
聂于 《科技信息》2012,(7):319-319,264
《阿甘正传》用精神分析学理论中涉及的意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向人们展示了这部影片的内容和意义,它巧妙的把精神层次理论和人格结构理论结合起来,使观众通过阿甘的“跑…‘傻”和由此折射出的信念、理想、爱、希望、渴望等得到一个很好的诠释,展现了影片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