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47篇
  免费   236篇
  国内免费   393篇
系统科学   227篇
丛书文集   439篇
教育与普及   414篇
理论与方法论   37篇
现状及发展   86篇
综合类   9473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76篇
  2022年   167篇
  2021年   188篇
  2020年   166篇
  2019年   163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141篇
  2016年   163篇
  2015年   203篇
  2014年   418篇
  2013年   422篇
  2012年   501篇
  2011年   579篇
  2010年   584篇
  2009年   629篇
  2008年   639篇
  2007年   678篇
  2006年   528篇
  2005年   474篇
  2004年   400篇
  2003年   438篇
  2002年   400篇
  2001年   369篇
  2000年   309篇
  1999年   286篇
  1998年   187篇
  1997年   218篇
  1996年   194篇
  1995年   177篇
  1994年   137篇
  1993年   120篇
  1992年   104篇
  1991年   102篇
  1990年   79篇
  1989年   70篇
  1988年   57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随着WEB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如何利用WEB技术,建立集主机-终端方式和C/S方式优点为一体的新的应用模式是计算模式研究的一个新课题.论及了Internet/Intranet环境下,B/S三层体系结构模式的构成、工作原理,从多方面对比分析了B/S与C/S模式的优劣,认为B/S模式是当今应用软件的首选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32.
主要探讨了从大规模的数据库中提取多层次的关联规则的方法,并结合一个实例介绍了提取层次关联规则的一种算法。  相似文献   
33.
樊仲贤 《甘肃科技》2005,21(10):164-164,168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蓬勃发展,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不断增加,针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裂缝成因和养护,谈一些处理措施,仅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34.
多孔介质中非混相粘弹性液体驱替的稳定性王子亭(石油大学山东省东营市253062)本文研究了多孔介质中非均匀渗流的粘弹性液体界面移动的稳定性。讨论了非稳定性发展的两个阶段:(1)最初非扰动驱替前沿界面上小扰动的产生;(2)第一阶段的非稳定性产生以后驱替...  相似文献   
35.
修泽雷 《自然杂志》2002,24(3):161-168
笔者在前三篇文章内[2 - 4] ,主要根据简单性、序次性、周期性、稳定性等项要求 ,完成了本模型的推导工作 ,本文将对模型的整体性与和谐性进行分析 ,看一看在周期表内是否存在不可解释的矛盾 ,是否显示十分和谐的关系 .  相似文献   
36.
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层阻尼功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CVD技术制备了具有不同界面层的C-f/Al金属基复合材料,获得了一种界面层阻尼功能设计的新方法. 研究发现具有特殊界面层的C-f/Al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弹性模量和阻尼性能比无界面层时都有明显增加,并且不同界面层的效果不同. 碳层对复合材料阻尼性能的提高效果最大,硅层的提高效果不如碳层,碳硅混合层的效果居中. 涂层的厚度也影响了阻尼提高的效果,较厚的碳层效果更好,这是由于提高了复合材料的阻尼应变振幅效应而产生的. 研究认为发生在界面层的微滑移是其主要的阻尼机制.  相似文献   
37.
氧化物和盐类在载体表面的自发单层分散及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相似文献   
38.
分析和讨论了一种新型角加速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设计方法。该传感器是根据流动电热效应,直接将角加速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输出的。和其它形式的角加速度传感器相比,它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可靠性好、稳定性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39.
地下含水层热储井位置选择和布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下含水层热储开发技术面临一系列问题,寻找适合热储用的含水层和合理布置热储井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综合考虑含水层的地质结构特征,适合热储的含水层应该是承压含水层,热储应该采用同层方式.单个热储井的影响半径可以通过热平衡和热扩散原理求得.合理布置热储井间的相对位置,可以有效抵消原有地下水的流动以及渗流系数不一致的影响.利用井之间的渗流耦合作用,在热储井之间布置调节井,主动控制热储水的波及范围,可以实现热储井布置的相对"紧凑".  相似文献   
40.
朱玮 《甘肃科技纵横》2005,34(6):11-11,64
叙述了电力电缆护层厚度详细的计算方法,以及在计算过程中注意的问题、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