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1篇
系统科学   10篇
丛书文集   58篇
教育与普及   30篇
理论与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41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我国北方稻区稻飞虱的成灾机制:一个假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方稻区地处稻飞虱北迁的波及区,稻虱问题一直被人们所忽视,致使灾变突发时猝不及防,1991年冀东飞虱大暴发便是最惨痛的教训。稻飞虱的飞行能力不超过30小时,且迁飞方式为直达型,而迁出区与迁入区相隔1000-1600km以上,南北稻区的发生程度也无直接的因果关系,是什么因素使得大发生虫源在不超过30小时的一次连续飞行中到达了千余公里之外的北方稻区?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综合分析,从飞虱的飞行特性和北迁运载气流入手,以东亚大气低层环流为背景审视飞虱在有限时间内远近北方致灾的成因机制,提出了以北上低空急流的时空变化与南方大发生虫源迁出期(区)相吻合、其前沿所至与北方迁入区相一致作为北方稻虱成灾的启动因子的假说,并提出了验证该假说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为揭示北方稻虱成灾的奥秘,完善灾变监测技术和预警系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2.
93.
<正> 谷子锈病盛发期发生在谷子灌浆时期,谷子生育期后期低温多雨锈病易流行,谷子穗重千粒重与病指呈显著的负相关;谷子秕谷率与病指呈显著的正相关防治谷子锈病以70%代森锰锌每亩次120克,防治两次效果最好为77%。一、谷子锈病田间消长规律谷子锈病田间消长分始发期、缓慢增长期和盛发期。始发期发生在谷子抽穗以前,只有零星病株  相似文献   
94.
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了蟛蜞菊茎、叶、花三部分提取物对稻纵卷叶螟2~5龄幼虫的拒食和毒杀作用,主要结果如下:蟛蜞菊茎、叶、花三部位的甲醇提取物对稻纵卷叶螟各龄幼虫均表现出一定的拒食活性,处理24 h后的拒食率分别为80%左右(72.35%~91.11%)、小于60%(40.90%~56.95%)、100%;各龄期幼虫对蟛蜞菊茎的甲醇提取物都具有较强的拒食活性,24 h的拒食率随着龄期的增大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2龄幼虫的拒食率高达(91.11±3.85)%,而5龄幼虫则下降到(72.35±9.08)%,两者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各龄期幼虫对蟛蜞菊叶的甲醇提取物都表现出较弱的拒食活性,其24h的拒食率最高的也只有(57.84±3.68)%;各个龄期幼虫对花的甲醇提取物都很敏感,24 h的拒食率达到100%,且各龄期之间无论是24 h拒食率还是48 h拒食率均没有显著差异;茎叶部位提取物对稻纵卷叶螟各龄幼虫的毒杀效果都不是很好,而花部位提取物对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有较好的毒杀效果,处理48 h后对2龄幼虫的致死率高达72.7%,但对高龄幼虫的毒杀作用则明显下降,处理48 h后对4龄或5龄幼虫的致死率均低于30%.  相似文献   
95.
 利用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害虫种群系统的控制是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途径和发展趋势。根据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思路,构建了描述不同世代稻纵卷叶螟种群子系统之间、稻纵卷叶螟种群与天敌子系统之间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概念框架模型,并建立和明确了描述各子系统之间数量关系的微分方程或函数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STELLA软件对不同控制方案下稻纵卷叶螟种群的动态进行了模拟和情景分析。结果表明,6种不同模拟情景下,稻纵卷叶螟成虫及天敌种群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趋势各不相同,主要表现在稻纵卷叶螟各世代成虫及天敌种群密度峰值的大小、出现时间等方面;一定数量天敌的存在,对有效地防治和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如果能在虫害发生初期,适量补充一定数量的天敌以扩大田间种群发展的基数,可提高其对水稻中后期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效能。  相似文献   
96.
采用喷雾法和注射法分别测定了速灭杀丁对中华稻蝗成虫的毒力,结果表明:胃毒LC50为2.68μg/ml,LC90为16.11μg/ml,毒力回归方程为y=4.2982+1.6416x,相关系数r=0.9686;注射毒性LC50为0.13μg/ml,LC90为0.86μg/ml,毒力回归方程为y=3.2447+1.5677x,相关系数r=0.9806。同时观察了注射药剂及蒸馏水对照24h,48h后细胞分裂各期染色体的形态特征,结果未发现有明显的染色体畸变现象。  相似文献   
97.
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 ,GSTs)在昆虫代谢各种内源和外源性有害化合物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重要水稻害虫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的GST基因目前尚无研究。本实验克隆了一个稻纵卷叶螟delta家族GST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CmGSTd3(Genbank登录号KM433686)。CmGSTd3包含681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一个由226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CmGSTd3蛋白是一个胞质GST ,与已知的昆虫delta家族GST 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在系统进化分析中,CmGSTd3与家蚕的delta家族GST聚在同一进化分支上。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CmGSTd3基因在稻纵卷叶螟幼虫阶段表达量最高,且主要表达于幼虫的中肠和脂肪体,由此推测其可能参与了体内异源毒物的代谢。本研究为探索CmGSTd3的生理功能奠定了前期基础。  相似文献   
98.
BAC-FISH技术是9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定位技术。由于该技术较常规FISH技术的信号检出率高得多,运用该技术已将一些重要抗性基因定位到水稻染色体上。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将在栽培稻和野生稻比较作图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
稻田在不同时间施用稻思达结果表明,移栽前1 d,3 d施药,对水稻有明显药害;移栽前5 d施药,则无明显药害。移栽后5 d,稻思达混砂或混肥撒施均对水稻不会产生药害,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各处理在药后20 d,40 d对各种禾本科、莎草及阔叶杂草均有很高的防效。  相似文献   
100.
为评价野生稻与亚洲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变异关系,21对SSR引物被用于研究广泛地理分布的17份野生稻(其中11份O. rufipogon和6份O. nivara)和22份亚洲栽培稻(13份indica和9份japonica)样本.271条多态性片段被扩增出,占总扩增片段的96.10%.野生稻多态性片段的百分比(平均达64.30%)及Nei's遗传多样性值(GD)明显高于亚洲栽培稻,表明野生稻比亚洲栽培稻具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UPGMA聚类分析显示野生稻的两个类群(O. rufipogon和O. nivara)关系密切,但在遗传上存在明显的分化,支持其作为两个独立物种的分类观点.野生稻中籼粳分化不很明显,亚洲栽培稻的籼粳亚种分化明显.亚洲栽培稻与多年生普通野生稻(O. rufipogon)关系更为密切,符合异源起源的遗传分化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