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0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14篇
教育与普及   52篇
理论与方法论   6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74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参照目前的石炭纪和二叠纪地层划分方案,笔者将云南澜沧老厂矿区石炭系与滇西凤庆平掌剖面石炭系进行对比,认为老厂矿区只存在相当于平掌组下段的地层;根据在矿区原中上石炭统"C2 3"碳酸盐岩中所采到的化石面貌显示,该套碳酸盐岩应该属于早二叠世紫松期的沉积,即为下二叠统鱼塘寨组的上段,因而矿区平掌组上段的地层及上石炭统缺失.并重新厘定了老厂矿区的地层层序.  相似文献   
22.
The formation of carbonate rocks has had a dramatic sink effect on atmospheric CO2 throughout geological time.The wide global distribution of carbonate rocks and their strong sensitivity to climate change mean that carbonate rock corrosion consuming air/soil CO2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The carbon sink accounts for 12.00%-35.29% of the missing carbon i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Using the Pearl River Basin as a case study,we analyzed comprehensively the factors impacting karstific...  相似文献   
23.
不同土地利用下的岩溶作用强度及其碳汇效应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章程 《科学通报》2011,56(26):2174-2180
不同土地利用下的岩溶作用研究不仅关系到区域岩溶碳汇估算, 也关系到岩溶区陆地碳源/汇的准确评估. 利用标准溶蚀试片法研究了2 个典型岩溶动力系统内3 个岩溶泉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下的土下溶蚀速率. 结果表明, 不同土地利用下的土下溶蚀速率差异较明显, 耕地、灌丛、次生林、草地、原始林平均值分别为4.02, 7.0, 40.0, 20.0 和63.5 t km-2 a-1. 因此, 在进行区域尺度岩溶作用碳汇估算时, 除了考虑气候、水文、地质等条件外, 还必须考虑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异. 植被的正向演替对岩溶碳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原始林地土下岩溶作用碳汇量是次生林地的3 倍, 灌丛的9 倍, 也就是说, 从耕地或灌丛演化到次生林地, 由岩溶作用产生的碳汇可提高5.71~7.02 t km-2 a-1, 若演化到原始林地则达24.86~26.17 t km-2 a-1. 岩溶区地表森林系统的增汇过程发生的同时, 地下也同步发生着类似的增汇过程.  相似文献   
24.
YM2井区储层为典型的碳酸盐岩储层,储层非均质性强。通过岩性,测井,地震解释等资料成果可将YM2井区储层初步划分为溶洞型,裂缝-孔隙型及裂缝型三大类,并依此标准对溶洞型储层的代表—YM2井进行了初步的单井精细描述,预测该井为高产井,为下一步该区块的潜力评估及开发部署做铺垫。  相似文献   
25.
矿井突水水源快速判别是水害治理有效性的依据之一,水质是突水水源的主要判别依据。本文在系统分析刘桥一矿井田各含水层水质背景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各含水层水化学特征在开采过程中以及突水前后的变化趋势,揭示了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程度,对矿井水害防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6.
文章在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区地质、水文地质等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水文地质概念模型,进而建立了地下水数学模型。采用基于有限元方法的Feflow软件对建立的数学方程进行求解,选用地面长观孔水位观测值对模型进行识别与检验,拟合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7.
对墨西哥湾北部水深约540 m的上陆坡GC185区(GC-F样品)和水深约2200 m的下陆坡AC645区(AC-E样品)冷泉碳酸盐岩中的脂肪酸及其单体化合物的δ13C进行了分析. 在AC-E和GC-F冷泉碳酸盐岩样品中检测到了30多种脂肪酸化合物, 均以主峰碳为C16的低碳数(<C20)脂肪酸为主, 具偶碳优势, 主要包括正构脂肪酸、异构(i-)/反异构(ai-)脂肪酸以及带支链的(iso/anteiso)奇碳数脂肪酸. 其中n-C12:0, n-C13:0, i-C14:0和n-C14:0具有明显偏低的δ13C值(39.99‰~32.36‰), 可能来源于冷泉生物. n-C18:2和C18:19具有相同的碳同位素值, 可能来源于冷泉渗漏区贝氏硫细菌属/辫硫菌属. 支链奇碳数脂肪酸(iso/anteiso-C13~C17)具有特别负的δ13C值(63.95‰~44.17‰), 明显不同于其他类别脂肪酸的碳同位素值, 推断这类化合物是海底渗漏区甲烷厌氧氧化过程中的硫酸盐还原细菌生命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28.
对苏里格气田桃2区块14口取心井马五1亚段岩心、薄片、测井、录井资料进行详细分析,认为研究区马五1亚段属于陆表海台地潮坪相,潮坪相主要包括潮上带和潮间带2个亚相及8个微相。通过单井相和连井相分析认为该区马五1亚段纵向上以潮上带亚相为主,潮上云坪、泥云坪及灰云坪微相发育。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研究表明:马五14、马五13和马五11+2沉积微相平面展布有较好的继承性;主力层马五13平面上潮上云坪最为发育,其次是潮上泥云坪,潮上灰云坪呈不规则状分布于研究区中部。  相似文献   
29.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深厚表土层中立井井筒受竖向压力及水平力作用而失稳,形成纵向弯曲(内鼓),由此产生的张、剪裂隙随弯曲发展和加剧,在其相互作用下致使井筒破裂,并论证这一看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0.
本文讨论了沉积作用后多种成岩作用形成的一些碳酸盐颗粒的新类型。球粒、内碎屑、团块、角砾、异形粒等都可以由同生-成岩作用或纯成岩作用形成。正确认识成岩颗粒可以帮助恢复成岩条件和成岩发展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