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5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33篇
系统科学   6篇
丛书文集   24篇
教育与普及   42篇
理论与方法论   6篇
现状及发展   13篇
综合类   89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产甲烷菌(MPB)和硫酸盐还原菌(SRB)的竞争是一个有关厌气处理过程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研究的目的是提供一个明确实际厌气过程中MPB和SRB竞争机理的动力学研究方法。首先,以Monod模型为基准建立了一整套动力学模型用于微生物菌体浓度和诸动力学常数推定。其次,进行包括乙酸和氢气利用MPB和SRB的两系列连续培养及批量实验,为下一步的动力学常数推定及讨论实际厌气过程中MPB和SRB的动力学竞争机理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窟野河流域暴雨侵蚀产沙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窟野河流域的水沙资料,提出了降雨分布均匀性系数的概念。把降雨分布均匀性系数与前期影响雨量等定量指标一起引入暴雨侵蚀产沙过程的水沙传递关系中,建立了窟野河流域出口径流含沙量与流量、前期影响雨量和降雨空间分布均匀性系数的定量关系。止匕定量关系可用于多沙粗沙区流域次暴雨侵蚀产沙的预报和多沙粗沙区的治理。  相似文献   
13.
COD与Fe0对硫酸盐还原菌还原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间歇实验方法,分别在不同底物浓度下,分析了影响硫酸盐还原的机理,并考察了加入Fe^0对反应体系的强化作用.结果表明,底物浓度不足会减缓反应速度并降低最终反应结果,但对其反应延迟期没有影响.Fe^0对酶活性有调节作用,可以减小底物浓度变化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提高对底物的利用率.体系最终pH值随c(COD)/c(SO4^2-)增大逐渐提高,当c(COD)/c(SO4^2-)达到一定值后,最终pH值基本维持恒定.在相同底物浓度下,单质铁强化体系的最终pH值略高于空白体系.空白和单质铁强化两种体系的适宜c(COD)/c(SO4^2-)分别在5.1~6.9和3.9—5.1之间.在相同处理能力下,单质铁强化体系所需底物浓度是空白体系的75%.  相似文献   
14.
放射性废物固化材料的耐蚀性直接影响废物固化体的安全性。研究了新型放射性废物固化材料———碱矿渣—粘土复合胶凝材料(AASCM)在SO42-离子浓度为202.50 mg.L-1Na2SO4、MgSO4溶液及pH值为3.60的CH3COOH-CH3COONa溶液中的侵蚀性能。结果表明,在Na2SO4溶液浸泡后,硅酸盐水泥(PC)样品的表面生成物为CaSO4.2H2O和三硫型水化硫铝酸钙(AFt),而AASCM、碱矿渣水泥(AASC)的表面生成物仅检测出CaSO4.2H2O相;在MgSO4溶液中浸泡后,其表面生成物除分别产生上述相应生成物之外,还有纤维状产物。AASCM中的富铝组分未导致AFt的形成。AASCM具有较硅酸盐水泥好的抗硫酸盐及酸侵蚀性能,与碱矿渣水泥相当。  相似文献   
15.
以内蒙古四于王旗南部为例,研究了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风水交互侵蚀的特点.结果表明,该地区低山丘陵与宽谷相间分布,坡地上有大量疏松的沉积物;夏季降水以暴雨为主,春秋季多大风,形成风水复合侵蚀发育.每年夏秋季节的水蚀为风蚀提供了大量的沙物质,第2年春季的大风将沙物质进一步吹扬扩散,为水蚀的搬运提供了物质基础,如此反复.使水系的上游形成沟谷,中下游沙化迅速.  相似文献   
16.
北京气溶胶中的甲基磺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蕙  王瑛  庄国顺 《科学通报》2004,49(8):744-749
基于硫酸盐气溶胶在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作用, 甲基磺酸(MSA)和硫酸盐(SO42−)二者作为二甲基硫(DMS)的主要氧化产物都是当今大气化学研究的热点. 通常认为DMS大都来自海洋表层浮游生物的排放, 因而把MSA作为大洋或沿海地区非海盐硫酸盐(nss-SO42−)的示踪物(其比值1︰18). 至今为止绝大多数文献报道的MSA都来自于海洋或沿海气溶胶. 令人惊奇的是在远离海洋的北京, 甚至在沙尘暴期间, 所采集的TSP, PM10, PM2.5气溶胶样品中均检测到了MSA, 平均检出率达60%, 且其浓度显著高于沿海城市或远洋气溶胶中MSA. 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和气象条件分析结果表明, 北京气溶胶中的MSA没有明显的海洋源, 陆地源释放的DMS 和工业废弃物释放的二甲基亚砜(DMSO)可能是MSA的两个主要前体, 低压高温气团和长时间辐照有利于MSA的生成, 陆地的人为污染可能是北京MSA的重要来源. 这一新发现会引起对北京等陆地城市的硫平衡直至全球硫循环机制的再探究.  相似文献   
17.
MgO/Si3N4复合材料表面致密层的形成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发现MgO/Si3N4复合材料具有自阻碍氧化的性能,氧化时其表面能自发生成一层阻碍进一步氧化和提高抗侵蚀的致密层,添加Al,Si可以加厚、加宽致密层.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无添加剂和添加Al,Si的致密层的形成机理、组成和结构.提出转换氧分压为衡量气态氧化物SiO和Al2O的逸出标准,并确定气态的SiO或Al2O可以在氧化层内部生成以及由于它们在表面的再氧化和反应使表层内形成了致密层的机理.  相似文献   
18.
根据前文建立的动力学模型及批量实验结果,进行了包括乙酸及氢气利用在内的MPB和SRB的动力学常数的推定.结果显示,以Methanothrix及Methanobacter为种属的乙酸和氢气利用MPB;以Desulfobacter postageix和Desulfovibrior为种属的乙酸和氢气利用SRB分别存在于葡萄糖消化过程中.在反映现实情况的低浓度硫酸根离子条件下,热力学及动力学均占优势的乙酸利用SRB相反完全竞争不过乙酸利用MPB.这是由于对硫酸根离子乙酸利用SRB竞争不过氢气利用SRB的缘故,因为后者(Ks=10.7~13.3mg/L)具有比前者(K=19.5~21.4mg/L)更高的硫酸根离子亲合性.这一结果进一步显示有必要重新评价长久以来一直承担负面角色的SRB的作用.因为如果从有利于厌气过程中甲烷主要产生者-乙酸利用MPB的生长这一角度来看,适量生长的氢气利用SRB能够完全抑止作为对手的乙酸利用SRB的生长以至发挥重大的正面作用.另外,该研究提供的动力学推定方法能简便、快速、准确的推定出微生物菌体浓度和诸动力学常数,对于生物处理的近乎所有过程都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0 IntroductionChitosanisadeacetylatedderivativeofchitin ,containinginitsstructure glucosamineandacetylglucosamine joinedthroughβ (1→ 4 )linkages.ItisinsolubleinwaterandcommonorganicsolventsbutsolubleatapHunder 6 .5acidicmedia.Duetoitsexcellentbiodegradableandbiocompatiblecharacter,chi tosanhasbeenexaminedextensivelyinthepharmaceuticalindus tryforitspotentialinthedevelopmentofdrugdeliverysys tems[1 ,2 ] .Gelatinisabiodegradablepolymerofwidesafety ,pro ducedfromcollagen ,themostabundantprote…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基于过氧单硫酸盐(PMS)的非自由基氧化法降解水中典型药物污染:利用常见的氯离子(Cl-)活化PMS降解水中典型药物扑热息痛,并同传统次氯酸钠氧化降解扑热息痛系统进行比对.对比研究了两系统中氧化剂投量、底物浓度和pH值对扑热息痛去除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MS/Cl-系统对扑热息痛的去除符合典型零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而NaClO系统对扑热息痛的去除符合拟一级动力学模型.当扑热息痛初始浓度为10mg/L时,0.4mM PMS和50mM Cl-在120min内对其去除率最大可达76.7%.结果表明在PMS/Cl-和NaClO系统中,提高氧化剂浓度、降低底物浓度、降低系统pH值均利于目标物的去除.PMS/Cl-和NaClO系统均以HClO为主要活性因子降解污染物,但是PMS/Cl-系统中活性因子的产生更为缓慢,今后可考虑在基于PMS的高级氧化系统中投加氯离子以实现消除残余氧化剂并保证系统的持续消毒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