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3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矿物粉体作硅橡胶制品增强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天然矿物为原料,通过超细粉碎的表面化学改性,改变矿物粉体的性质和表面性质,制备硅橡胶增强填料。通过粉体表面能和硫化胶力学性能的测定,研究不同矿物,表面积,表面能和偶联剂对硅橡胶制品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2.
硅橡胶膜生物反应器乙醇连续发酵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进行了3种测定硅橡胶膜生物反应器乙醇连续发酵性能的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硅橡胶膜的渗透蒸发作用可有效消除乙醇发酵过程中的产品抑制效应,将乙醇产率提高至传统发酵过程的3~4倍;从发酵液中连续分离出来的乙醇,经过冷凝后成为高浓度产品,冷阱收集液乙醇浓度可达原料液乙醇浓度的4倍左右.膜的固定作用使反应器中保持了较高的酵母细胞浓度,但是无机盐、不挥发性副产物及老化细胞的堆积会影响细胞活性,为了获取高乙醇产率,必须将部分发酵液从膜生物反应器中取出.  相似文献   
153.
气相法纳米二氧化硅补强硅橡胶界面-结合橡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不同表面性质的气相法纳米二氧化硅,利用硅橡胶混炼胶界面结合橡胶来研究高温硫化硅橡胶补强作用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扫描电镜分析界面的作用形式。结果表明结合橡胶以纳米二氧化硅的网络结构为骨架,纳米二氧化硅粉体的结构性越高,形成的三维立体网络结构结合橡胶体越好,对硅橡胶制品的补强效果越好。气相法纳米二氧化硅粉体填加质量分数为0.26~0.29时,表面羟基个数在1.1~1.4之间,有效补强体积最大,补强效果也最好。  相似文献   
154.
改性沥青类密封胶修补效果优异、生产成本较低,已被广泛应用于裂缝修补,但仍存在黏结性、柔韧性和耐久性不足的问题。热塑性硫化硅橡胶(TPSiV)兼具有硅橡胶结构稳定、耐候性佳和热塑性聚氨酯高强度、高弹性等优势,表现出优异的黏结性、耐久性、柔韧性以及高低温稳定性。本研究以90#基质沥青为主要原料,首先采用糠醛抽出油(FEO)对TPSiV进行预溶胀处理,再采用高速剪切法,通过添加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废旧胶粉(CR)、CaCO3等改性剂,制备得到一系列高效复合改性沥青密封胶。系统研究SBS、TPSiV、CR掺量和CR粒径对改性沥青密封胶各项性能的影响,最终通过密封胶全套的路用指标对配方进行验证。采用软化点差值法表征了该密封胶的热储存稳定性,用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TPSiV和TPSiV改性沥青的微观结构,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沥青改性前后的红外光谱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SBS掺量的增大显著提高了其高温性能,推荐掺量为3%;TPSiV提高了密封胶的柔韧性和粘结性,最佳掺量为3%;随着CR粒径减小,高温性能提高,低温性能下降,选择40目作为最佳...  相似文献   
155.
为研究不同配比硅橡胶材料在雾霾条件下的电晕老化特性,选择了3类不同配比硅橡胶材料,采用静态接触角、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方法对硅橡胶材料进行老化特征测试. 研究结果表明,3类不同配比硅橡胶材料在雾霾条件下的电晕老化特性差异较大,其中硅橡胶主体的质量分数低、氢氧化铝质量分数高的A类材料电晕老化特性相对较优异,表现为表面微观形貌较好,附着物也更少,亲水性基团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向材料内部迁移,恢复速率最快. 但此类材料憎水性丧失较为严重,同时老化后此类材料中的Si—O—Si基团与Si—CH3基团的特征峰面积相对较大,主链和侧链保存更加完整,化学结构破坏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