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4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8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38篇
教育与普及   48篇
理论与方法论   7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163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本文主要介绍在南通港洋口港区陆岛通道接岛引堤工程施工中,应用肋软体排进行大堤的护底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02.
本文详细论述了铸件粘机理,并提出用鳞片状石墨防止粘的新方法.生产实践证明,新研制出的液压件铸造用涂料可以解决铸件粘同题,从而保证了液压件的铸造质量.  相似文献   
103.
李胜春 《科学之友》2008,(12):25-26
文章通过实验探讨了高强砼的配合比及主要影响因素,并成功应用于实际工程.  相似文献   
104.
通过实例对石灰桩的施工工艺进行了介绍,论述了施工现场的准备工作及施工工序,分析了石灰桩施工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5.
针对含油气盆地目的层之上普遍存在剥蚀卸载的问题,以卸载时下伏饱和介质必然发生回弹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剥蚀卸载过程中的体回弹对大庆油田形成的相对贡献.岩心回弹物理模拟实验表明,大庆油田青山口组储层的岩回弹应变最大可达1.143%,并与有效上覆压力存在着指数关系,影响应变的主要因素是轴向应力和岩的粒度.在大庆油田目的层之上两次重要的剥蚀卸载事件中,体回弹所泵吸的油气资源量为(0.8984~2.6952)×108t,占大庆油田总资源量的1.45%~4.35%,因而认为体回弹可能是大庆油田成藏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06.
本文运用动力学和热力学原理,分析了金属/铸型界面氧化反应机理,提出了剥离层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如何获得表面光洁的铸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7.
路喆津 《科技信息》2007,(23):129-129
通过袋装井在处理软土地基中的成功实例,详细阐明了工艺特点、适用范围、控制标准以及所达到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8.
工程中常用平板载荷试验确定沙土及粘性土的地基承载力,本文针对新建新疆煤窑沟水库工程的砾石地基,采用平板载荷试验和动力触探法的方法,对比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工程建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9.
柴达木盆地西南区古近纪沉积时期古构造平缓,具备"盆浅湖阔"的古地貌特征;古气候以干旱到半干旱为主,母源区物理风化强烈,为大型浅水三角洲的沉积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同时,古水深约在10 m以内,相对湖平面变化相当频繁,水体来回动荡,说明柴西南区在古近纪具有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的古地理环境。总体岩性以中—细岩、粉岩、砾岩和含砾岩夹棕红色泥岩为主,粒度概率曲线多呈现两段式的特征,具有丰富的反映强水动力成因的沉积构造和生物遗迹化石。依据气候变化、相对湖平面变化和物源供给等方面的耦合关系,可以将研究区古近纪浅水三角洲体形态分为树枝状、坨状和席状3种,大致对应于下干柴沟组下段、下干柴沟上段和上干柴沟组的体形态特征。体的分布主要受七个泉、红柳泉、阿拉尔、昆北和XI号共5条规模较大的断裂坡折带及其派生的挠曲坡折带的影响,并将断裂坡折带分为逆源型和顺源型2种,在此基础上建立柴西南区古近纪构造坡折带控模式。  相似文献   
110.
盾构法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其施工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地层的移动和变形。目前,对卵石地层中盾构施工地层变形规律和控制方法研究较少,缺乏可供参考的研究成果。依托卵石地层盾构施工现场工程,采用模型计算的手段,探讨了用地表浆锚杆对盾构施工隧道地表进行预加固的机理与效果。结果表明,此工程技术可有效提高卵石地层开挖段的土体抗剪强度,抑制上部松散地层的下沉滑移;得出浅埋地层锚杆加固深度合理范围,并总结出开挖土体内摩擦角和粘聚力的提高能有效减小开挖面应力的基本规律,从而为今后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