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1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本文阐述了小粒径石墨粒子(当量直径小于2mm)在静止、常温大气环境中的电加热点火燃烧特性.内容包括:一、对“石墨料子着火”这一概念进行探讨;二、不同粒径石墨粒子在不同的输入能量状态下,着火延迟时间的变化趋势;三、对整个燃烧过程做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输入能量在小范围变化时,其对着火延迟时间的影响很不明显,而对初始粒径的大小则有明显的影响。实验中采用光电二级管作为观测石墨粒子着火燃烧时的光辐射信号感应件,并采取相应的电路对包含燃烧信息的光辐射信号进行转换放大。在良好的实验条件保证下,这种观测方式可以得到较为精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2.
研究了柴油机燃料泄漏后在热壁上的着火,利用统计方法得到着火的临界温度。发现样品燃料的热壁着火温度与自燃点的差值比其它燃料热壁着火的相应值要小得多,而且着火方式也有很大差异。详细解释了泄漏后的液体在热表面上的沸腾蒸发模式,给出了燃料蒸气的质量流率推导公式。  相似文献   
143.
本文在平均着火率的基础上,从电磁场理论的观点,研究了肌电信号的合成过程,以此作为肌电信号产生机理的模型,可以解释现存模型所不能解释的许多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44.
用TG-DTG-DSC研究生物质的燃烧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TG-DTG-DSC(热重-微分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热分析联用技术,对生物质稻杆(DG)、麦杆(MG)和油菜杆(YCG)分别在10℃/min,20℃/min和40℃/min升温速率条件下的燃烧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其着火温度、最大失重速率和燃尽温度等燃烧特征参数,计算了综合燃烧特性指数和燃烧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随着升温速率由10℃/min增加到40℃/min,其最大失重速率和最大失热量分别增加了3倍和1.5倍左右,综合燃烧特性指数增加了13~16倍,活化能在其不同燃烧区段相差5~30kJ/mol.  相似文献   
145.
为降低推进剂意外着火带来的危害,需要对典型改性双基推进剂的自着火行为及热安全性开展研究。使用快速压缩机实验平台,结合高速成像及动态压力采集技术,发展并验证了超快热刺激方法,开展了改性双基推进剂在快速热加载环境(加热速率大于104 K/s)下的响应实验,获得了含环三亚甲基三硝胺(RDX)改性双基推进剂典型自着火行为,以及含环四亚甲基四硝胺(HMX)和1,1-二氨基2,2-二硝基乙烯(FOX-7)改性双基推进剂的着火临界条件。结果表明:在1.0 MPa、901.2 K时,含HMX改性双基推进剂未发生着火,而压力升高至3.0 MPa,推进剂样品发生明显的着火现象;对于含HMX和FOX-7改性双基推进剂,其着火临界温度均随压力的增加而降低;在相同压力下,含FOX-7改性双基推进剂的临界着火温度低于含HMX改性双基推进剂的临界着火温度。  相似文献   
146.
氢燃料燃气轮机是碳中和目标下氢燃料发电的关键设备,因此探究湍流热伴流中氢气自着火特征以及与碳氢燃料间的差异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湍流热伴流自着火实验系统,通过获取火焰图像和OH自由基分布,对比分析了氢气和乙炔在自着火类型、结构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受氢气的高扩散系数和高火焰传播速度影响,氢气随机着火分布区域较紧凑,OH自由基分布较连续,同时难以观测到独立自着火核。此外,相较于乙炔,氢气自着火抬升高度对燃料射流速度敏感性较低,自着火位置波动性较弱。基于氢气射流自着火特征,该文还改进了自着火抬升高度预测模型,并证明了火焰传播在氢气射流自着火火焰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7.
参照GB13813搭建了旋转摩擦实验装置,研究摩擦火花引燃甲烷、空气与煤粉混合物的规律.通过高速摄像机和红外热像仪,确定A3钢和钛金属棒在连续摩擦过程中引燃甲烷与空气混合物的是摩擦撞击产生的钛金属火花,而非摩擦热接触面.分别选取三种粒径的褐煤、烟煤和无烟煤粉尘样品,测试煤粉对旋转摩擦火花引燃甲烷与空气混合物的影响规律,发现加入煤粉后甲烷空气混合物着火延迟时间较长.对于同类煤粉,粒径越小爆炸延迟时间越长.对于同一粒径的三种煤粉,着火延迟时间由长到短依次为褐煤、无烟煤、烟煤,其规律与煤粉含水量的多少一致;但未发现和煤挥发分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48.
基于经典点火理论中的“零值梯度法” ,建立了含油多孔介质在采用热气流点火时临界着火温度的数学模型 ,并利用所得模型定性分析了一些主要因素对临界着火温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 ,增加热气流流量、比热及指数前因子、油层孔隙度、油密度、油饱和度、氧分压、反应级数和氧分子燃烧产生的反应热等参数值均会使临界着火温度降低 ,多孔介质中燃料活化能的增加则会使临界着火温度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