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9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47篇
系统科学   8篇
丛书文集   42篇
教育与普及   20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9篇
现状及发展   5篇
综合类   2730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163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166篇
  2011年   169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47篇
  2007年   150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在重大工程进行抗震设计的过程中,土的动剪切模量与阻尼比是最为基础性的数据。该文以昆明滇池湖盆地区的重大工程为例,对该地区的多种新近沉积土进行了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试验,为该地区经济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新建重大工程提供抗震设计数据。  相似文献   
62.
正质子磁矩实现迄今最高精度测量为了试图解决宇宙中缺失的反物质之谜,物理学家完成了迄今为止针对质子固有磁性的最精密测量。德国约翰尼斯·古登堡大学物理学家Andreas MooserAndreas Mooser等指出,一旦与反质子磁矩的直接测量相结合,这项工作将会为物质—反物质对称性的严格验证铺平道路。该项研究成果发表于5月29日出版的Nature上。  相似文献   
63.
在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长8砂岩的方解石胶结物表面发现了绿泥石膜,通过铸体薄片和带有能谱仪的扫描电镜对这种新发现的绿泥石膜进行分析测试,研究其形成机制和过程及对砂岩致密化的影响。研究认为,这种新发现的绿泥石膜是方解石胶结物发生溶解-沉淀反应的产物。中成岩A期,油气携带酸性流体进入砂岩,方解石胶结物开始溶解。由于此时砂岩的渗透率低,流体流动缓慢,导致酸性流体供给不足,同时溶出的钙质流体也不能及时运移出去,二者共同作用促使方解石胶结物周缘迅速转化为碱性微域,随之方解石沉淀,有钙质参与的绿泥石膜生长。溶解-沉淀反应过程中,方解石胶结物的粒缘溶孔不断扩大,形成的绿泥石晶体逐渐增大,晶形变好,晶间微孔增多。这种新发现的绿泥石膜为方解石胶结物形成于成岩早期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揭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长8砂岩的致密化过程发生在早成岩阶段,而成岩晚期则是一个扩容过程。  相似文献   
64.
为了探究Muglad盆地Fula凹陷Moga地区岩性-地层圈闭的勘探潜力,利用11口钻井资料,参考地震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理论和方法,将Abu Gabra组二段自下而上划分为ag2-3、ag2-2、ag2-1四级层序,每个层序均以最大湖泛面为界划分为湖泊扩张体系域(ESTa2-3、ESTa2-2、ESTa2-1)和湖泊萎缩体系域(SSTa2-3、SSTa2-2、SSTa2-1)。Abu Gabra组二段发育的沉积相类型为辫状河三角洲、湖泊相和湖底扇;各四级层序体系域地层厚度分布特征均反映了东北高西南低的总体古地貌特征;古地貌控制了沉积相带的分布:ESTa2-3体系域,东部和北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向西、南相变为较深湖,Moga-8井附近还发育湖底扇;SSTa2-3和ESTa2-2体系域,东北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西南部发育滨浅湖砂质滩坝;SSTa2-2、ESTa2-1、SSTa2-1体系域,东北部和东南部均有辫状河三角洲发育,SSTa2-2、ESTa2-1体系域Moga-8井附近发育湖底扇,SSTa2-1体系域Moga-8井附近发育砂质滩坝。  相似文献   
65.
《河南科学》2016,(7):1130-1134
西藏措勤盆地是仅次于羌塘盆地的第二大盆地,盆地盖层构造变形强烈,构造十分复杂,褶皱、断裂特别发育.对具有代表性的地层进行物探测量,各地层均表现出了良好的铀异常特征.并对盆地铀成矿远景区进行了评价,认为该盆地具有良好的铀源、地层、岩性和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66.
民勤盆地自2010年调整农业结构以来,发展以酿酒葡萄为主的特色林果业,至2015年已建成酿酒葡萄基地9236hm~2,通过近5年对酿酒葡萄毛毡病危害症状、发病规律及成因的观察,进行了病虫害无害化防控技术的探索研究,归纳总结出了一套酿酒葡萄毛毡病无害化防控技术,为同类地区防控酿酒葡萄毛毡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7.
便携式移动通信基站由于其快速建站、移动方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由于不需要开挖基础,现行规范对基站基础设计尚无计算公式.本文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自锁地梁基础进行数值分析,评价其整体受力性能,分析结果表明:自锁地梁基础整体性能好,基础应力小,调整基础尺寸能满足基底脱开率要求.  相似文献   
68.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彬长地区烃源岩、储层特征、生储盖组合以及运移动力等综合地质条件进行分析,总结延长组长7致密油油藏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彬长地区延长组长7烃源岩以优质张家滩油页岩为主,有利储集体主要为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砂岩,储层物性差,孔隙度平均为8.8%,渗透率平均为0.22×10-3μm2,属于致密砂岩储层。半深湖—深湖沉积环境导致长7储层横向连通性较差,纵向泥岩夹层多,石油在过剩压力作用下以垂向或侧向短距离运移为主,当封盖能力足够时,便在物性较好的致密储层中成藏。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自生自储式油藏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烃源岩、储层和盖层三大因素控制,烃源岩的发育控制油藏展布,储层物性及砂体展布和源储接触关系控制着油藏分布层位,而封盖能力对长7致密油藏的分布规模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69.
综合利用地质、地震、测井、实验分析等资料,研究费尔干纳盆地巴特肯地区的构造格局、构造演化、地层特征、油气藏类型、油气分布情况,评价其油气资源潜力。结果表明,该区在新近系前发育两条稳定的断裂,进入新近系后断裂活动强烈,发育一系列伴生断层,最终形成现今南北两隆起背斜、中间一平台的构造格局;研究区主要发育4套油气组合,侏罗系一套,白垩系三套,油气藏类型包括带油环或不带油环的凝析气藏和油藏。研究后认为,研究区石油剩余可采储量有限,而天然气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70.
通过孔渗测定、电镜扫描、铸体薄片、阴极发光、高压与恒速压汞等测试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SMG探区长8段致密储层的孔渗关系、岩石学特征、孔喉结构及尺寸分布进行全面系统地剖析,结果表明:该区长8储层平均孔隙度为6.52%,平均渗透0.113×10-3μm~2,孔渗关系复杂,井间非均质性较强;储层碎屑组分以长石为主,属长石砂岩;发育粒间孔和长石等溶孔,绿泥石与泥质填隙物含量较高,使得孔渗条件进一步变差,属微孔-微喉型结构;依据压汞参数及毛管力曲线特征将长8储层分为3类:Ⅰ类为低门槛压力-高进汞饱和度型,Ⅱ类为低门槛压力-低进汞饱和度型,Ⅲ类为高门槛压力-低进汞饱和度型,Ⅰ类储层最好,属于"优质"储层,Ⅱ类次之,Ⅲ类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