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0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9篇
系统科学   5篇
丛书文集   17篇
教育与普及   17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74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季风常绿阔叶林短刺栲群落的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本文采用维量分析以估测滇西南季风常绿阔叶林短刺栲群落的生物量,并且较详细地分析了短刺栲群落活生物量的径级对市、层次分布、器官分布和种类分布.12年生的幼龄林总生物量为92.875t/hm~2,其中树干占47.57%,枝占17.17%,叶占7.53%,根占22.29%,草食动物采食量占0.61%,凋落量占4.82% 42年生的中龄林总生物量为166.956t/hm~2,其中树干占53.54%,枝占20.59%,叶占4.13%,根占18.83%,草食动物采食量占0.44%,凋落量占2.71%.  相似文献   
52.
本文对滇中地区分布的滇青冈萌生灌木群落.在群落学调查的基础上,应用收获法和维量分析法相结合,对群落生物量和主优势种——滇青冈树种地上部分的生物量,生物量的径级分布,各器官生物量的分布,及其各层生物量的分布规律的研究.以提供对这类萌生栎类灌丛开发利用、保护、经营管理方面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3.
1992年3月在广西北海半岛大冠沙白骨壤群落研究了白骨壤植株的测树因子跟地上部生物量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由于白骨壤植株形态多变,树高通常小于2.0m,树高在估算地上部生物量时并不重要。植株的生物量可较好地用下述方程估算:茎:W=0.8496-0.4429D+0.0748D~2枝:W=-2.2744+1.5595e~(-H)+1.0590C+0.0606D~2叶:W=0.0180D~(2.1294)地上部分生物量:W=-2.4386+0.0081H/LnH+1.4796C+0.0991D~2式中 H 为树高(m),D 为基茎(cm),C 为冠幅(m~2),W 为干重(kg)。文中还给出了利用这些方程估算群落生物量的范例。  相似文献   
54.
本文在划分群落类型的基础上,分析了石屏县牛达林区天然云南松中幼年林林木生物量和蓄积量与林木结构、林木密度、单纯林和阔叶树混交林以及与生境因子(海拔、土壤水分、坡向和坡度等因子)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云南松林的生产力指标。试图探索云南松林木高生物量的林分特征及其生境条件,为云南松营林造林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5.
本文在地面调查的基础上。以遥感影像为基本依据,对涞水县北部的暧温带森林及灌草丛植物群落进行了生物量的定量分析。并寻求生物量和其生态因子的相关关系,主要工作如下:(1)对工作区的Tm CCT磁带进行了群落分类、因子密度分割及植被指数的测定等图像处理工作,旨在将植物群落生物量及其影响因素数值化。(2)拟合环境植被数(EVI)与不同群落生物量的相关关系,以环境植被数替代群落生物量作为定量分析的指标。(3)收集环境植被指数以及地表湿度、地表温度、地表结构、植物群落覆盖度、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因变量和自变量的原始数据。(4)用计算机对原始数据进行主成份分析(PCA)确定主分量,构建回归模型。文章结果表明,EVI值和群落生物量相关性显著。以EVI值为替代指标的群落生物量与选定的七个影响因子之间都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其中群落覆盖度同EVI高度相关。除地表温度外,这种相关关系均为正相关。根据主成份分析,确定地表湿度、地表温度、地表结构和群落覆盖度为主分量。以EVI为因变量。这四个生态因子为自变量建立的回归方程为 Y=1.399+0.054X_1-0.084X_2-0.206X_3+1.02lX_4  相似文献   
56.
57.
程海水生植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8.
外环流气升式反应器发酵生产聚β-羟基丁酸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Z5 G菌株发酵生产聚β 羟基丁酸酯(PHB)产量。方法 采用改变营养配比、通气条件,研究了Z5 G菌在3L外环流气升式反应器中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结果 表明该菌株在C源N源配比为4∶1,发酵前期通气量为1L/L·min-1,后期为0 7L/L·min-1,发酵时间为36h,PHB发酵产率可提高10 7%。结论 Z5 G菌株在外环流反应器中发酵PHB比机械搅拌反应器产率高,发酵周期短,从而降低了能耗,对工业化发酵生产PHB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59.
ATP content and biomass activity in sequential anaerobic/aerobic reactor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pecific ATP content of volatile solids was measured to characterize the sludge activity in a sequential anaerobic/aerobic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 with an 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lanket (UASB) reactor and a three-phase aerobic fluidized bed (AFB) reactor. The wastewater COD level was 2000-3000 mg/L in simulation of real textile wastewater. The ATP content and the specific ATP contents of volatile solids at different heights of the UASB reactor and those of the suspended and immobilized biomass in the AFB reactor were measured. In the UASB reactor, the maximum value of specific ATP (0.85 mg ATP/g VS) was obtained at a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HRT) 7.14 h in the blanket solution. In the AFB reactor, the specific ATP content of suspended biomas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immobilized biomass and increased with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reaching a maximum value of 1.6 mg ATP/g VS at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4.35 h. The ATP content of anaerobes in the UASB effluent declined rapidly under aerobic conditions following a 2nd-order kinetic model.  相似文献   
60.
对金沙江干热河谷上游鹤庆段退耕地人工恢复植被(川楝 Melia toosendan)初期的(1~4a)生物量以及林下草本层物种多样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川楝对干热河谷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早期生长良好、郁闭度高、积累的生物量大.但不同坡向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南坡上的单株以及各器官的生物量干重均较北坡高;南、北坡上川楝的单株、干、枝、根生物量分别为(25.246±0.586)kg、(14.986±0.203)kg、(4.634±0.212)kg、(5.626±0.223)kg和(16.580±0.206)kg、(8.544±0.087)kg、(2.895±0.067)kg、(5.141±0.074)kg.在单株及各器官含水率方面,南、北坡上川楝人工林除了根部有极显著差异(p<0.01),其他部分差异均不显著.林下物种多样性的比较研究表明,川楝林的种植改善了退耕地中植被的生长环境,林下植被多样性及丰富度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