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0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9篇
系统科学   5篇
丛书文集   17篇
教育与普及   17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74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除草剂对桉树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除草剂在全球桉树人工林经营中的应用十分普遍,但人们对除草剂施用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影响还知之甚少,本研究旨在评估除草剂对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影响,为林下植被管理提供科学建议。本研究以2015年建立的桉树人工林为对象,开展低浓度高频率(LHF)、中浓度中频率(MMF)和高浓度低频率(HLF)除草剂喷施试验,并以人工除草为对照,分别于造林后33月、39月和51月对试验林分的生物量和碳储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草剂对桉树生物量和碳储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林下植被生物量和碳储量存在明显的负作用,HLF处理对生态系统碳储量也存在显著的负效应,而人工除草抚育能提高林下植被生物量、碳储量以及生态系统碳储量。因此,从碳汇林业的视角考虑,建议生产上减少除草剂的施用,而采取人工砍草抚育为宜。  相似文献   
122.
通过野外土柱法采集和室内分析,对白梭梭细根分布规律与土壤水分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细根主要集中于25~75 cm土层内,其中根重密度和根长密度分别占总量的71. 45%、67. 67%。生物量、根长、比根长、比表面积随土层的加深先升高后下降,和土壤水分含量呈相同趋势;在水平方向上,细根主要集中于0~1. 5 m土层内,其中根长密度和根重密度分别占总量的76. 60%和86. 69%。生物量和根长均随着水平距离的增加而减少,与土壤含水率趋势相同,而比表面积和比根长则随着水平距离的增加而增加,与土壤含水率趋势相反;生物量和根长与土壤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根长与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比表面积与比根长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余无明显相关关系。因此,水平距离0~1. 5 m和垂直方向25~75 cm土层内是细根分布密集区域,该区域既有利于沙丘表面过度干旱和高温对根系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植株地上部分枝叶结构形成的,对降水的集流作用,高效地吸收降水,在土壤平均含水率仅0. 81%的情况下。因此,认为白梭梭根系的这种分布和生长特征是该物种在古尔班通古特适应沙漠干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3.
利用树干解析计算分析福建省牛姆林自然保护区18 a生拉氏栲(Castanopsis lamonteii)人工林的生长量、生物量及生产力特征.结果表明:拉氏栲树高、胸径和材积总生长量分别达到16.4m,15.85 cm和0.17 m3,期间分别出现5次、3次和1次生长高峰,按生长高峰出现年份先后顺序依次为胸径、树高和材积;树高、胸径连年生长量曲线起伏波动较大,且与平均生长量曲线出现多次相交,材积各生长量曲线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将拉氏栲树高、胸径和材积总生长量与林龄进行回归方程拟合,拟合效果理想;拉氏栲各器官生物量表现为干〉枝〉根〉叶,各器官含水率表现为叶〉根〉枝〉干,单株平均含水率为41.9%;拉氏栲种群生物量为189 133 kg·hm^-2,种群净生产力为10507.39 kg·hm^-2·a^-1.  相似文献   
124.
涠洲岛南湾港海域发生铜绿微囊藻赤潮实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涠洲岛南湾港海域铜绿微囊藻(M icrocystis aerug inos)赤潮期和非赤潮期的水质监测资料,对比分析赤潮期和非赤潮期该海域的海水水质状况。在赤潮期,铜绿微囊藻数量达2.08×1010个/升,占浮游植物总量的99.95%以上,COD浓度为4.47m g/L,DO含量为11.2m g/L,Ch l-a浓度为22.5μg/L,海域营养状况指数为0.01~0.08,属贫营养型水域,除赤潮中心外,水质没有受到有机污染。在非赤潮期,COD浓度为0.82m g/L,DO含量为7.2m g/L,Ch l-a浓度为3.8μg/L,全部测值均符合一类海水标准,水质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25.
以2005-2019年秋季在日照岚山港附近海域6次浮游动物的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该海域同期悬浮物监测结果,分析其浮游动物种类结构组成、种类数量、丰度、生物量以及香浓-威纳指数的变化,并初步探讨日照岚山港围填海工程对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19年日照岚山港附近海域秋季浮游动物种类组成比例和其他...  相似文献   
126.
以桂林市尧山森林生物量为研究目标,以IRS-P6的LISS-III/IV数据和Landsat-7 ETM+数据为信息源,通过逐步引入-剔除法,建立起5种变量剔除情况下的遥感估算针叶林材积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以此作为基础,对尧山针叶林材积开展了定量遥感计算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尧山东南部森林生物量要大于西北部.相关研究结论为尧山以及桂林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供了林学方面的新依据.  相似文献   
127.
典型性微量金属元素对藻华的激励趋势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e、Mn、Zn等典型性微量营养元素对藻类增殖的影响是探讨藻华成因分析的重要内容.通过设计系列正交实验,研究代表性微量元素Fe、Mn、Zn对常见藻华生物(蓝藻、绿藻)的影响,结果表明:P、Fe、Mn、Zn的质量浓度变化对藻生长速率激励效果明显,显著性顺序依次为:ZnPFeMn.通过单独添加Fe、Mn、Zn的方法进一步进行了藻增长潜力实验.结果表明:在Fe、Mn、Zn质量浓度分别为0.20、0.13、0.033mg/L时,藻类生长速率达到最大值,低于该质量浓度时,金属离子质量浓度与藻类生长速率、生物量呈正相关;高于该质量浓度时,金属离子质量浓度与藻生长水平呈反相关;拟合Fe、Mn、Zn质量浓度与藻生长速率之间的数值关系,分别得到相关系数为0.93、0.87、0.90的回归方程;根据微量元素与藻类生长速率之间的相关性,可以对藻华的爆发时间或程度进行一定精度的预测.正交实验中,锰的激励作用受微量元素之间的竞争性抑制而被消弱,反映出锰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有待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8.
不同岩性上马尾松、杉木生长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并通过方差分析,对6类不同岩性发育的土体上11年生马尾松、杉木生长和生物量研究,以揭示岩性-土壤与马尾松、杉木生产力的关系,为系统培育马尾松、杉木速生丰产林奠定基础。研究结果表明:6类不同岩性发育的土体对马尾松、杉木的高、胸径生长及单株生物量效应影响不同,但有类似的变化规律,即高生长和单株生物量均为长石石英砂岩>玄武岩>石英砂岩>变余砂岩>第四纪红色黏土>煤系硅质砂页岩,胸径生长为长石石英砂岩>玄武岩>石英砂岩>变余砂岩>煤系硅质砂页岩>第四纪红色黏土,马尾松的生长略好于杉木;马尾松、杉木各自的高生长、胸径生长以及去皮干、干皮、叶、根、和全株的生物量差异极显著(P<0.01),带皮枝的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而在两树种之间则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9.
贵州云台山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苔藓植物群落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收获法对贵州云台山喀斯特森林苔藓群落生物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苔藓群落总生物量为0.067 t/hm2,其中石生苔藓群落为0.039 t/hm2,钙质土苔藓群落为0.019 t/hm2,木生苔藓群落为0.009 t/hm2。  相似文献   
130.
为探索鸡油菌菌根浸染对造林过程中马尾松生物量及净碳储量的影响,采用非灭菌接种法研究了鸡油菌浸染对马尾松林分特征的影响,鸡油菌浸染对马尾松生物量的影响,鸡油菌浸染对马尾松净碳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鸡油菌菌根浸染的马尾松生长状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处理组马尾松全株平均生物量为2.555kg,比对照组多0.2kg(P0.05);处理组平均每株净碳储量为1.16kg/株,比非处理组高0.1kg/株(P0.05)。说明鸡油菌人工浸染马尾松后,能在新造林地的环境里与马尾松维持良好的共生关系,同时促进马尾松生长,可为困难地造林提理论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