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45篇
理论与方法论   16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9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1.
生物进化的机制——耗散结构型的熵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开放系统的耗散结构理论 ,分析生物体进化的动力 ,总结出生物进化的机制 .阐明了处于开放系统中的生物体能够实现进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dS =diS +deS <0 ,从而得出生物进化过程中dS是熵减而不是熵增的结论 .  相似文献   
112.
朱圣庚 《科学》1994,46(5):26-29,11
  相似文献   
113.
本文研究了从鱼类到哺乳类七种脊椎动物肝细胞,探索了不同动物肝细胞及同种动物不同发育时期肝细胞的大小、核的大小、细胞体积、核的体积、核质指数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细胞的形态和机能矛盾的统一是生物进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4.
Hsu  K  姜云 《世界科学》1989,11(2):27-29
  相似文献   
115.
本文以“物竟天择”法则为中心,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和解释自然界存在的一些现象,并进一步利用这个观点阐述适应性和多样性产生中体现出的不可驳辩的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116.
《汉中科技》2006,(2):53-56
人们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又如何离去?为什么你那高高的鼻子像你的爸爸?那漂亮的眼睛又像你的妈妈?在生物进化的历史长河中,从水生到陆生、从冷血到热血、从卵生到胎生,这一次又一次的飞跃是何种神灵的打造?人们的高矮、相貌的变化如此悬殊,肿瘤、艾滋病、糖尿病等不治之症的病因和如何根治,都成了人们一直思索的玄而又玄的问题。50年前,两位年轻的科学家Crick和Warson通过讨论和反复的验证,发现了蛋白质的一个双螺旋式链条状结构,这个双螺旋式结构研究的课题,就是包含着人体全部遗传信息奥秘的脱氧核糖核酸,也就是目前人类所说的基因。  相似文献   
117.
科学问答     
《青年科学》2011,(3):36-36
●将人的精子输到母羊体内,会不会生出一个半人半羊的怪物来? 在生物进化的漫长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产生了一个物种繁殖的自我保护机制,叫做“生殖隔离机制”,这种隔离机制主要是为了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性。其大致的含义是说,相差较大的不同物种,如果进行生殖交配,是不可能产生有活力的后代的。只有在相同或极为相近的物种之间进行生殖交配才能产生有活力的后代,比如说狮子和老虎、马和驴交配就可以产生有活力的后代。  相似文献   
118.
在对遗传算法的本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进遗传算法若干新的思路:1)保障多样性与保间选优速度的交替策略;2)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形成初始群体以保障群体多样性;3)对于与因素排序无关的组合优化问题,采用向量形式的染色体表示。  相似文献   
119.
涂四利  方伟武 《科学通报》2006,51(4):427-430
近年来, 超级保守序列及小RNA研究受到了高度重视, 它们在后基因组时代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540多兆数据的比较分析, 在352种脊椎动物线粒体全基因组中发现了4段独有的超级保守序列, 它们的长度为22~30 bp. 令人惊讶的是, 它们清楚地反映了某些生物种属的不同分类与可能的进化关系, 并且这些发现可以帮助澄清鸟类与爬行类间的进化关系, 推测线粒体并不是低等动物基因组中的一个简单拷贝.  相似文献   
120.
Neoproterozoic magmatic activity and global change   总被引:36,自引:10,他引:26  
Neoproterozoic is a very important time in the history of the Earth, during which occurred supercontinent breakup, low-latitude glaciation, and biotic diversification.These concern a series of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volving ancient plate motion, climate change and life evolution, resulting in many forefront topics of general interest in the earth sciences. These include exact ages bracketing the Cryogenian System and glaciations, initial age and lasted duration of supercontinent breakup, dynamic reconstruction of China continents in supercontinental configurations, the nature of rift magmatism and extent of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paleoclimatic implication of water-rock interaction and Iow-^18O magmatism,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ercontinental evolution and global change. A number of outstanding advances in the above aspects have being made by Chinese scientists, leaving many important issues to be resolved: (1)did the Cryogenian start at either 800 to 820 Ma or 760 to 780 Ma? (2) was South China in the supercontinental configuration located in either southeast to Australia or north to India? (3) are Paleoproterozoic to Archean ages of crustal rocks a valid parameter in distinguishing North China from South China? Available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Neoproterozoic mantle superwelling occurred as conspicuous magmatism in South China but as cryptical magmatism in North China. Mid-Neoproterozoic mantle superplume event and its derived rift-magmatism would not only result in the supercontinental demise, but also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gener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snowball Earth event by initiating the global glaciation, causing the local deglaciation and terminating the snowball Earth ev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