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6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8篇
系统科学   19篇
丛书文集   8篇
教育与普及   73篇
理论与方法论   7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29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关于标题所示的问题,[2]证明了第一个数据对GM(1.1)模型之预测值汪起作用。但其证较繁,本文给出一较简捷的推导。  相似文献   
52.
53.
54.
珊瑚共生虫黄藻密度是指示珊瑚白化、健康状况的关键指标。本文根据2015年5月对南海黄岩岛珊瑚礁的生态调查和样品采集,在潟湖内识别出5科10属20种珊瑚,对20种共36个珊瑚样品的共生虫黄藻密度分析得出:黄岩岛潟湖内珊瑚的平均共生虫黄藻密度为(2.36±1.20)×10~6 cells/cm~2,变化于(0.86~4.24)×10~6 cells/cm~2,具有显著的种间差异,即枝状珊瑚的共生虫黄藻密度(1.42±0.39)×10~6 cells/cm~2,远低于块状珊瑚(2.90±0.87)×10~6 cells/cm~2;黄岩岛潟湖内珊瑚的共生虫黄藻密度显著高于南海其他珊瑚礁区,如南海南部的南沙群岛、南海北部的三亚湾等,表明相比于南海其他珊瑚礁区,黄岩岛潟湖内的珊瑚处于相对健康状况。但2015年的异常高温导致了全球主要的珊瑚礁区大面积的珊瑚白化,黄岩岛也出现高SST异常,结合NOAA卫星的热区图(Hotspot)和周热度指数(DHW)及现场调查的结果,本文推测2015年的高温并没有导致黄岩岛潟湖内的珊瑚发生白化。这是我国首次报道关于黄岩岛的珊瑚共生虫黄藻的密度,为全面评估南海珊瑚的健康状况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5.
木立芦荟试管白化苗的再生和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UV—B辐射诱导形成的木立芦荟的试管白化苗研究结果表明,白化苗的茎段仍具有再分化的能力;继代培养的试管白化苗还具有部分修复能力,即部分叶片恢复绿色.这种修复是随机的,在继代培养第五代时,恢复率为5.37%;恢复绿色的部位也是随机的,可在维管束处,也可在维管束之间.白化苗的根尖细胞中期分裂相观察,染色体易断裂,说明DNA受到了一定的损伤.  相似文献   
56.
穿戴上专业的潜水装,背上压缩气瓶潜入蔚蓝的海水中,是让每一个热爱海洋的朋友魂牵梦萦的心愿.当我们潜入大海的怀抱,自由自在地徜徉在五彩缤纷的珊瑚花园中,观赏着周围游来游去的美丽鱼类,偶尔也会与一些有趣的海洋生物不期而遇,比如鲨鱼、海龟,还有常常能带给我们惊奇的海中猎手--海蛇.  相似文献   
57.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二十五味珊瑚丸中西红花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DionexC18柱(250ram×4.60mm,5um);流动相为甲醇-水(52:48),流速为0.8ml/min,检测波长为440nm,柱温为250C;进样量10μl;用标准曲线法定量,测定二十五味珊瑚丸中西红花苷含量。结果:西红花苷I在33μg-33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西红花苷Ⅱ在62μg-31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平均回收率为103.73%,RSD为1.68%(n=6)。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重现性好,可用于测定二十五味珊瑚丸中西红花苷I&Ⅱ含量。  相似文献   
58.
珊瑚礁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珊瑚礁病毒包含珊瑚本身感染的病毒和珊瑚共生生物(如藻类、细菌等)感染的病毒,对于珊瑚礁健康与疾病、生长与死亡起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在维持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生态学功能方面起着潜在作用。由于技术的局限以及关注度较低等原因,有关珊瑚礁病毒的研究较少。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宏转录组和宏基因组逐渐成为研究珊瑚礁病毒多样性及其生态学功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归纳,拟为珊瑚礁病毒后续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同时指导我国珊瑚礁的保护以及修复。  相似文献   
59.
南海北部滨珊瑚高分辨率Mg/Ca温度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技术探讨南海北部近岸海域滨珊瑚的高精度高分辨率Mg/Ca比值随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1982-1993年ElNino现象发生期间。  相似文献   
60.
据《中国植物志》记载山珊瑚(Galeola faberi Rolfe)分布的海拔区域为1 800~2 300m,在贵州仅分布于息烽.在对贵州赤水桫椤国家自然保护区进行生物多样性考察时,在闷头溪海拔756m的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 Mazel ex H.deleh.)林下发现山珊瑚的存在.报道兰科植物山珊瑚在贵州赤水的新分布与跨海拔分布记录,并提供照片和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