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系统科学   11篇
丛书文集   8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24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通过对《庄子》寓言的基本特点、基本格调、基本形象的分析,说明寓言是《庄子》一文最基本的文学构架,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庄子》在哲学和文学上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  相似文献   
92.
赵伟峰 《科技信息》2007,(15):260-261
为促进凤阳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凤阳旅游特质资源及其开发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凤阳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不够合理。凤阳应对其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同时,要加大旅游投入,改善旅游基础条件,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相似文献   
93.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独特风格和追求的作家,师陀早期创作中废墟意象高度密集,而这正是师陀独特的精神气质——废虚心理的外化。这种心理来自于其幼年时代形成的创伤性体验。这种心理特质体现为对现实中废虚的批判、对文化废虚的检省、对生命废墟的咏叹。这种独有的废墟精神特质使师陀在现代文坛优秀作家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94.
鲁迅创作的第一篇小说《怀旧》,用文言写成,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试从主题表现、情节结构方式、人物形象塑造、美学特征等方面考察《怀旧》的现代小说特质。  相似文献   
95.
贵阳市白云区文化艺术中心为集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广电中心、体育馆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建筑综合体,在规划及建筑创作中,追求对传统文化的延续,体现作为文化艺术栽体的公共空间特质,创造出现代与传统意向紧密联系的意境。  相似文献   
96.
巫山文化是三峡文化的核心。它是一种根植于本土的原生性文化 ,同时亦具有鲜明的移民文化特质。在神女故事的流变与探源中 ,又铸就了巫山文化浪漫主义精神文化特质。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高度融合 ,则使巫山景观文化独放异彩。现代巫山旅游文化即是构筑在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与多层次的文化内涵的巫山文化之上的  相似文献   
97.
严歌苓的作品大多以弱势女性为主人公,通过描写女性在恶劣境况下的举动与超乎寻常的自我意识来塑造独特的女性形象。在发表于1996年的长篇小说《扶桑》中,严歌苓塑造了一个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独特女性——扶桑。作者通过扶桑来彰显传统中国女性的特质,并以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来观照女性命运,展现了自身对女性生命价值和主体意识的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98.
诸多佛教大乘经典皆具有文学特质,其阐述佛理所用语言及其表现手法,若以文学视角探讨,则具有与文学作品相联系又相差异的文学特色。大乘经典《金光明经》,就其文学性而论具有丰富的文学色彩,行文语言富于文学艺术,表现方法巧妙多变。其表现佛理叙事语言,意象寓意蕴含自有特色。其中可以称为特殊意象,诸如"光明"意象即具有佛身光明形象、光明普照之场景及经典光明之威力等寓意;"金鼓"意象可与佛教"忏悔观"联系,具有警醒教化之寓意;"如意宝珠"意象则具有佛教现实利益信仰之内涵。  相似文献   
99.
中外文学唱和集是清代典籍的一个很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它较之前代,在数量上有了急遽增加,在唱和活动的发生背景、中外文人的角色身份、编者队伍的人员构成、唱和作品的文学文化内涵上,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出现了若干前所未有的新颖内容,是我们认知清代中外文学、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00.
影视资源作为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影视和文字的“共读”,让影像的具象化对文字理解抽象化作有益补充,以影视的丰富内容拓宽认知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