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3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10篇
教育与普及   17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307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TheBohaiSea(37°07′—41°N,117°35′—121°10′E)isashallowsemi-enclosedsea.SincetheBohaiSeaistheonlyinnerseaofChinaandalsoanimportantstra-tegicsea,itisoneofthemostinvestigatedseasinChina.Alargenumberofstudiesonthetideandthetidalcurrentaswellasnumericalsimulationofcirculationhavebeencarriedout,enhancingourunderstandingoftheBohaiSea.Long-termvariationsoftheseasurfacesalinity(SSS)andseasurfacetemperature(SST)oftheBohaiSeawereanalyzed.Linetal.[1]foundthatthepositivetrendsoftheannualmeanS…  相似文献   
22.
A weak El Nio event in 2002 detected by the astronomical observ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Using the length-of-day (LOD) data series derived from astronomical observations made by various modern space techniques, 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 (SOI) and anomali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in tropical Pacific Ocean, the inter-annual components of these data series are obtained by the technique of band filtering from January 1962 to October 2002. It is found that a new ENSO event has already occurred in 2002 and been detected by the interannual LOD. It is shown by the wavelet analysis that the component with a period of about 4-6 years and the quasi-biennial component are out of phase during 2001-2002, which consequently suggests that the new ENSO event cannot be a strong one.  相似文献   
23.
以水葫芦为原料,利用高温高压反应釜对240℃、停留时间0.5~24.0h下水热炭物化结构的演变特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不同停留时间下焦炭的产率及O/C和H/C原子比的范围分别为22.17%~31.67%,0.19~0.45和0.94~1.51,焦炭的热值范围为16.83~20.63 MJ/kg.通过对焦炭进行分析测试,探讨水热炭的生成机理以及炭微球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4.0h后延长停留时间对焦炭的化学特性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随着时间的进一步延长,水热炭却表现出较好的结构特性,可以观察到焦炭表面有大量微球的生成,具有典型的核壳结构,炭微球的表面含有大量的活性含氧官能团,内部则为低活性的含氧官能团;水热炭比表面积随着时间的延长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24.
焦炭处理含油废水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焦炭的特性,论证了其处理含油废水的可行性,并介绍了焦炭投放方法。从监测结果表明,焦炭投放于含油废水处理池后,因吸附作用处理了乳化油,排放后的废水含油量从3880±551mg/L降低到570±160mg/L,达到了国家排放标准(GB8978—96Ⅱ级)。焦炭还对悬浮物具有过滤作用,但对铅、锌、铜等金属离子无明显的去除作用。焦炭价廉,来源方便,失效后的焦炭可以再燃烧,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吸附过滤材料  相似文献   
25.
准确测定焦炭反应性试验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准确测定焦炭反应性的方法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和试样制备的标准,指出只有通过参加实验室之间比对实验,才能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26.
碱金属对高炉内焦炭的破坏大多通过研究碱金属碳酸盐对焦炭气化反应的影响,从而得出钾、钠破坏性相近,在控制碱金属入炉时也基本不对二者进行区分;但高炉调研表明在碱金属富集明显加剧的区域碱金属碳酸盐已分解且焦炭中钾含量均大于钠.本文通过热力学计算得知在碱富集区域碱金属主要以单质蒸气而非碳酸盐或氧化物形式存在,据此设计了模拟此区域有无CO2时钾、钠单质蒸气在焦炭上的自主吸附和破坏实验,结合原子吸收光谱法、X射线衍射法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发现钾蒸气和焦炭中灰分大量结合形成钾霞石后体积膨胀、裂纹扩展导致碱金属富集区域钾在焦炭上的吸附和破坏能力均远大于钠,因此建议尽量采用低灰分焦炭并严格控制入炉钾负荷.进一步研究体系中不同钾蒸气含量对气化反应的影响规律,得出当钾蒸气与焦炭的气固质量比率超过3%后焦炭反应性陡升.依据碱金属富集区域钾、钠在焦炭上的不同吸附和破坏性,建立了钾、钠各自入炉上限及总量上限的量化控制模型.  相似文献   
27.
根据对传热过程的分析,提出了超高速条件下高效深磨的理论热模型.基于该模型,将磨削区表面最高温度与砂轮复合体表面最高温度相联系,得出了工件表面最高温度及传入工件热比率与磨削速度的关系.指出超高速磨削中表面温度的临界速度效应主要是由于传入工件热比率随磨削速度的提高而不断降低造成的.  相似文献   
28.
地球的气侯     
世界气象组织发表了关于2001年地球上主要气候特点的年度报告。在报告里有布.伊.西尔京(俄罗斯科学院莫斯科地球物理中心研究人员)准备的典型材料,他的关于2000年气候的典型分析报告曾发表在2001年第12期的《自然》杂志上。  相似文献   
29.
30.
阿碧 《世界科学》2006,(7):10-11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最近发布分析报告说,2005年成为过去125年来全球最温暖的一年。在此之前,1998年、2002年和2003年是自从19世纪后期开始仪器记录气象以来最热的3个年份。根据NASA公布的数据,在过去125年中地球表面温度共升高0.8℃,而最近30年温度便升高了0.6℃。美国气象人员警告说,未来地球平均温度可能会继续升高3 ̄5℃。NASA制作了1880年~2005年全球平均气温变化图。从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全球从1880年以来气温上升了0.8℃,总的趋势是气温持续上升,尤其是近30年气温上升明显,2005年达到了最高值。研究人员还制作了全球2005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