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2篇
系统科学   4篇
丛书文集   11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7篇
综合类   29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研究热阻影响下吸收式热泵传热面积的优化问题。分别导出第Ⅰ类和第Ⅱ类吸收式热泵的最佳泵热系数与泵热率及总传热面积间的关系,以及最佳传热面积比。并应用这些结果对泵热系数、泵热率、传热面积和供热率等一些重要参数的优化选择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82.
在恒壁温条件下,在结垢过程中,管内流体温度和垢层内壁面温度逐渐降低,会引起流体与内壁面间对流传热热阻增加,因而必须对现有的计算污垢热阻的公式进行修正。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建立了恒壁温条件下计算污垢热阻的改进模型。计算实例表明,其他条件一定时,流体进口温度越低,流量越小,则修正值和修正系数越大。随着结垢过程的进行,修正值增大,修正系数减小。在结垢的初始阶段,修正系数最大,说明应用改进公式计算的结垢诱导期较长,更接近于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83.
在恒壁温条件下,在结垢过程中,管内流体温度和垢层内壁面温度逐渐降低,会引起流体与内壁面间对流传热热阻增加,因而必须对现有的计算污垢热阻的公式进行修正。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建立了恒壁温条件下计算污垢热阻的改进模型。计算实例表明,其他条件一定时,流体进口温度越低,流量越小,则修正值和修正系数越大。随着结垢过程的进行,修正值增大,修正系数减小。在结垢的初始阶段,修正系数最大,说明应用改进公式计算的结垢诱导期较长,更接近于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84.
遵循国家标准,就单片机技术应用于绝热材料稳态热阻的测量提出了应用方法,介绍了串行A/D转换器TLC2543与单片机的硬件连接,热电偶信号的冷端补偿方法以及低价格、低功耗仪用放大器AD620的应用,对传统数字PID算法提出了新的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85.
以某直升机齿轮传动系统为研究对象,用热网络法建立了该传动系统的热平衡方程组,建立了热阻计算模型、功率损失计算模型和对流换热计算模型,为预测该传动系统的稳态温度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6.
建立了微重力环境下管肋式空间辐射器传热过程的数学模型。求解了处于导热和辐射相耦合的复杂边界条件下的管内热载体的对流换热、管肋式空间辐射器的传热热阻、有太阳垂直照射和无太阳照射情况下单位长度辐射器的散热量及单位质量的散热量随肋片宽度的变化等。分析了管肋式空间辐射器的强化传热措施及其必要性,并以单位质量的散热量为优化目标,对管肋式空间辐射器的结构尺寸进行了优化分析,提出了强化传热的方法。  相似文献   
87.
讨论利用红外显微测温仪测量物体微小表面真实温度的方法。通过分析测量 目标大小,响应波长范围和物体表面发射率对红外探测器响应特性的影响.提出计算非 黑体表面真实温度的表达式,并且得到满意的实验验证。利用该红外系统成功地测量了 微波功率管芯片表面的发射率分布以及在直流热耗散下芯片结区的温度分布,计算了峰 值热阻和平均热阻,为微波功率管的热设计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8.
用网络求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及其相应的特征向量。从而实现矩阵的奇异值分 解。在只需求出几个较大特征值的情况下,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并易于并行实现。文中还 提出逐步求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剥去法。给出了有关证明和算例。  相似文献   
89.
用于电动汽车的电机和驱动器一体化冷却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种电机和电机驱动器的一体化散热系统能够很好地解决电动汽车中电机和电机驱动器的冷却问题,同时可以解决电机和电机驱动器的分离布置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将电机和电机驱动器各自作为一个均质发热体,以热阻等效电路的形式分析电机和电机驱动器冷却系统热阻,并分别给出了电机和电机驱动器的发热过程和冷却过程动态温升计算公式,分析和计算系统的流阻和能量损失,进而设计水泵的功率等级和冷却水流量.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都证明该系统能够满足电动汽车电机和电机驱动器的冷却系统要求.这种一体化的冷却系统已在实际电机驱动系统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相似文献   
90.
徐高卫  程迎军  罗乐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41(10):1643-1647,1652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超级计算机机箱中的128个小尺寸平行板散热器的集总散热特性进行模拟,对散热器齿间距、齿厚、材料等参数进行了优化和研究;利用空气动力学理论建立了散热器热阻模型;得到了平行板散热器的散热经验公式、热阻及对流换热系数表达式.结果表明:机箱温度对散热器齿间距和齿厚的关系曲线是散热器传导热阻和对流热阻共同作用的结果,传导热阻和对流热阻随齿间距和齿厚变化的非单调性是造成该关系曲线坩埚状极值现象的根本原因,并且齿间距等形状参数是影响散热器对流换热系数的重要因素;比奥准则适用于大尺寸平行板散热器,但不适用于对流换热系数随齿间距而变化的小型散热器;该型平行板散热器齿间距和齿厚的最优尺寸经验范围分别为1.2~2 mm和0.1~1.2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