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1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8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1.
秦岭羚牛     
夏天的秦岭山脊上,呈现一片花的海洋,高大的冷杉林下金背杜鹃花竞相开放,高山灌丛中的绣线菊像盆景一样摆得严严实实。而在山顶草甸上,许多不知名的小花,黄的、红的、青的、紫的,都绣在绿色的地毯上。夏天的秦岭简直美得使人心醉。享受这一壮丽美景的不只是偶尔涉足此地的人类,更多的是长期生息在这里的珍禽异兽,秦岭羚牛是它们中最主要的成员之一,是这里真正的主人。  相似文献   
92.
桂林岩溶石山主要灌丛类型地上生物量及分配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桂林岩溶石山主要灌丛类型:紫凌木灌丛Decaspermum esquirolii Shrub、檵木灌丛Loropetalum chinense Shrub、龙须藤灌丛Bauhinia championii Shrub、小果蔷薇灌丛Rosa cymosa Shrub、红背山麻杆灌丛Alchornea trewioides Shrub为研究对象,采用群落学调查法研究这5种灌丛类型地上生物量分配特征.结果表明:5种灌丛类型地上生物量大小顺序为:紫凌木灌丛>小果蔷薇灌丛>龙须藤灌丛>檵木灌丛>红背山麻杆灌丛,生物量分别为:29.48 t/hm2,18.76 t/hm2,15.18 t/hm2,9.78 t/hm2,7.54 t/hm2.5种灌丛群落地上生物量平均为16.15 t/hm2,不同层次生物量大小顺序为:灌木层>枯枝落叶层>草本层,各自生物量占地上生物量的比例分别为81.67%、11.89%和6.44%.对于5种灌丛类型建群种生物量所占各自灌丛灌木层生物量的比例而言,其大小顺序为:红背山麻杆>檵木>小果蔷薇>龙须藤>紫凌木.  相似文献   
93.
小叶锦鸡儿固沙灌丛的肥岛效应及对植被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科尔沁沙地小叶锦鸡儿灌丛的土壤肥岛效应及对灌丛下草本植被的影响,研究了不同固沙年限的人工和天然小叶锦鸡儿灌丛下和灌丛间的土壤养分状况和植被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小叶锦鸡儿土壤N,P,K和有机质等均随灌丛建植时间增加而增加,但人工固沙灌丛土壤养分显著低于天然灌丛;天然灌丛和1987年固沙灌丛下表层土壤全N和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灌丛间,但2000年和1995年固沙灌丛下和灌丛间土壤养分无显著差异;小叶锦鸡儿灌丛下草本植物的盖度、物种数、植株密度、高度和生物量均随灌丛固定年限增加而增加,但固沙时间较长的灌丛(1987年)植被盖度和植株密度仍不及天然灌丛的1/2;固沙灌丛下草本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均高于灌丛间,说明小叶锦鸡儿固沙灌丛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明显快于土壤肥岛富集效应。  相似文献   
94.
本文简要分析了河南大别—桐柏山区灌丛植被形成的主要原因。依其结构、组成及外貌特点分为常绿阔叶灌丛、落叶阔叶灌丛两个植被类型,28个群系。对于灌丛植被的改造利用,提出了保护山顶、山脊和陡坡上的灌丛,发挥其生态效益;改造含有乔木树种的灌丛,加快森林植被的恢复;根据地形、土壤,选择某些灌丛进行人工造林;合理利用较大经济价值的植物,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95.
为了解干旱半干旱地区生境中现有灌木植物群丛形成的微气候,有效利用荆条灌丛对冠下栓皮栎幼苗的荫庇作用,选择晴朗无风或微风试验条件,用红外热成像仪测定荆条灌丛下和无荆条荫庇对照下的栓皮栎幼苗叶温,并与栓皮栎幼苗叶片高温胁迫指标对比,分析遮阴减少高温胁迫的程度和时间.结果表明:荆条灌丛下与对照下栓皮栎幼苗叶温有明显差异,特别是荆条北1/2栓皮栎幼苗叶温明显低于对照下叶温,且叶温在观测期内变化幅度小;荆条南北栓皮栎叶温也有明显差值,荆条南部12:00时因阳光与枝倾角相近,光线透射,叶温差值最大,夏至日附近表现最明显,超过高温胁迫指标较多,但持续时间短;在荆条庇荫下,或在自然状态下,栓皮栎幼苗叶温与气温的变化趋势相同,但气温整体位于荆条灌丛南北侧叶温之间;自然条件下,栓皮栎叶温超过高温胁迫指标的程度逐渐增加,从春季的1℃左右,增加至夏季的2~3℃,时间从1 h变化到4 h.荆条灌丛下南1/2栓皮栎幼苗叶片中午前后有明显的光斑而出现高于高温胁迫指标的情况,平均高出4.6℃,持续时间1~2 h;荆条荫庇的区域栓皮栎幼苗叶温均低于高温胁迫指标.  相似文献   
96.
【目的】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灌丛沙堆是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第一道生态防线,其形成与演化对绿洲防风固沙具有重要意义。定量分析不同沙地类型上白刺灌丛和沙堆形态参数的差异性,有助于探明沙地类型对白刺灌丛沙堆演化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等3种沙地类型白刺灌丛沙堆为研究对象,运用典型样方法对白刺灌丛沙堆形态与生长状况进行系统测定。【结果】(1)白刺灌丛沙堆的形态以椭圆形为主,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白刺灌丛沙堆长轴(L)、短轴(W)、沙堆高(H)、水平尺度(D)、底面积(A)和体积(V)显著高于流动沙地(P<0.05)。(2)3种沙地类型白刺灌丛沙堆L与W呈一元线性关系,而白刺灌丛沙堆D与H、A与H、V与H和A与V均呈二次函数关系。(3)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白刺灌丛沙堆植被盖度(C)、灌丛高度(h)和枝系密度(M)显著高于流动沙地(P<0.05),植被盖度比流动沙地分别增加62.35%和51.08%(P<0.05),灌丛高度分别增加35.84%和38.51%(P<0.05),枝系密度分别增加61.58%和72.77%(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