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综合类   12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合成了3μm无孔脲醛树脂-二氧化锆(UF-ZrO2)复合微球,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表征.利用基体表面上的酰胺键与丙烯酸甲酯和乙二胺进行三次马氏加成反应和胺化反应,形成末端为胺基的聚胺基酰胺星型树状间隔臂.再用咪唑法将牛血清白蛋白(BSA)对其表面进行修饰,制成BSA-UF-ZrO2固相萃取剂.以溶菌酶和卵清蛋白作为测试蛋白,分别考察了时间,pH值,洗脱试剂及其浓度对BSA-UF-ZrO2固相萃取剂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溶菌酶和卵清蛋白最佳吸附时间是4 h,缓冲溶液的pH值是6.0和5.0,最佳洗脱试剂是0.0625 mol.mL-1的KSCN(溶菌酶)和0.1250 mol.mL-1的KSCN(卵清蛋白).  相似文献   
72.
73.
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和红外光谱研究了Ag(Ⅰ)与溶菌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酶微观结构的变化.紫外可见光谱测试表明Ag+与溶菌酶肽链上的C=O存在相互作用,红外光谱测试表明Ag+与溶菌酶结合位点可能为—OH和—NH基团,利用二阶导、自退卷积和谱线拟合技术对溶菌酶红外谱图的酰胺Ⅰ带进行处理并推测其二级结构变化,结果表明:α-螺旋二级结构含量降低,β-折叠二级结构含量增加,与Ag+作用后,溶菌酶的活性没有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74.
探讨了不同质量浓度NH_3对肉鸡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程度.将200只1日龄Ross 308肉鸡随机分成4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公母各半),试验周期为42 d.处理1为对照组,1~42日龄NH_3质量浓度为0 mg·m~(-3).其他3组为试验组,1~21日龄,NH_3质量浓度分别为10 mg·m~(-3)、20 mg·m~(-3)、40 mg·m~(-3);22~42日龄,NH_3质量浓度分别为15 mg·m~(-3)、30 mg·m~(-3)、60 mg·m~(-3).结果表明,高质量浓度(40 mg·m~(-3)、60 mg·m~(-3))NH_3显著降低平均日采食量ADFI(Average daily feed intake,ADFI)和平均日增体质量ADG(Average daily gain,ADG),试验组的死亡率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42日龄时肉鸡唾液中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SIgA)含量随着NH_3质量浓度的增加呈线性升高.21日龄时,20 mg·m~(-3)处理组肉鸡唾液中溶菌酶LZM(Lysozyme,lZM)含量显著低于10 mg·m~(-3)组和对照组,而40 mg·m~(-3)处理组显著高于10 mg·m~(-3)组和对照组;42日龄时,30 mg·m~(-3)处理组肉鸡唾液中LZM含量显著高于15 mg·m~(-3)组和对照组,而60 mg·m~(-3)处理组显著低于15 mg·m~(-3)组和对照组.42日龄时,60 mg·m~(-3)NH_3显著降低胸腺指数,3个试验组肉鸡脾脏指数相对于对照组显著降低.因此,在0~21日龄期间合适的氨气质量浓度应该控制在10 mg·m~(-3)以下,22~42日龄期间氨气质量浓度应该低于15 mg·m~(-3),以获得最佳的肉鸡生产性能和保障肉鸡健康.  相似文献   
75.
乔若静 《世界科学》2012,(12):60-61
路易丝·N·约翰逊,一位具有开创精神的英国分子生物学家,1965年她发现了溶菌酶的结构,开始探索溶菌酶是如何作用于细胞的化学物质、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最终杀死细菌的奥秘,揭示了作为自然催化剂的酶的诸多奥秘;她建议开发同步加速辐射技术用于生物学研究,由此促成了她所倡导的科学进步,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6.
溶菌酶是一种用途较为广泛的生化物质,强碱性蛋白酶,等电点高,分子量低。由于能催化格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粘多糖的水解,因而在医学上是一种有效的抗菌剂。鸡蛋的蛋清中含有丰富的上述物质,本文以鸡蛋清为原料,用一种简单方法提取溶菌酶。一、提取原理溶菌酶是一种强碱性蛋白,与氯化物、碘化物及碳酸盐等容易形成结晶盐。在蛋清中加入一定量的上述化合物,并调节溶液的PH值到其等电点(PH=10.5),在  相似文献   
77.
鸡蛋清溶菌酶提取工艺及其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鸡蛋清为原料,进行溶菌酶提取条件的探索,制定溶菌酶生产工艺,提供一种酶活力测定方法,并对其应用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78.
研究了多种添加剂促进变性还原溶菌酶复性的作用,考察了添加剂浓度及变性剂盐酸胍浓度对复性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精氨酸、乙酰胺、丙酮、硫脲及甘油均能有效促进变性溶菌酶复性,并且存在最佳的添加剂浓度使变性溶菌酶的复性收率最大.在促进复性中,乙酰胺等结构类似物与盐酸胍具有相同作用,因此,在降低复性液中盐酸胍浓度的同时,适当提高乙酰胺浓度即可获得较高的复性收率.当盐酸胍浓度为0.2mol/L时,复性收率达到90%时的乙酰胺浓度为2mol/L,但降低盐酸胍浓度至0.06mol/L时,达到相同变性收率的乙酰胺浓度需要4mol/L.甘油与盐酸胍存在着协同作用,在一定浓度的盐酸胍存在下,添加适量的甘油能获得较高的复性收率.  相似文献   
79.
环境污染能使人唾液溶菌酶活性下降.为了今后更好地评价特区开发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我们进行了这项背景值调查.汕头特区240名8~14岁男女儿童唾液溶菌酶背景值(琼脂板法),中位数 P_(50)=389.8μg/m1,90%范围为207.3~817.5(μg/ml).对其中52例唾液同时采用比浊法测得 P_(50)=145.0μg/ml.儿童唾液溶菌酶活性未发现年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0.
During the process of lysozyme protein crystallization with batch method,the macroscopic flow field of solid/liquid system was observed by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 Furthermore,a normal growth rate of(110) face and local flow field around a single protein crystal were obtained by a long work dis-tance microscop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velocity,the maximal velocity of macroscopic solid/liquid system and the velocity of local flow field around single protein crystal were fluctuant. The effective boundary layer thickness δeff,the concentration at the interface Ci and the characteristic velocity V were calculated using a convection-diffusion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owth of lysozyme crystal in this experiment was dominated by interfacial kinetics rather than bulk transport,and the function of buoyancy-driven flow in bulk transport was small,however,the effect of bulk transport in crystal growth had a tendency to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lysozyme concentra-tion. The calculated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the order of magnitude of shear force was about 10-21 N,which was much less than the bond force between the lysozyme molecules. Therefore the shear force induced by buoyancy-driven flows cannot remove the protein molecules from the interface of cryst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