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2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00篇
系统科学   42篇
丛书文集   71篇
教育与普及   156篇
理论与方法论   14篇
现状及发展   29篇
综合类   254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92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90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91.
随着CO2驱油技术的发展,高含CO2采出物在通过井口节流阀时由于焦耳-汤姆逊效应会造成阀后低温,继而可能产生冻堵的风险。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高含CO2采出物(CO2/天然气/N2/油/水)在通过节流阀时的温降情况,分别分析了阀前后压降、气液比、含水率等对节流温降的影响。研究发现:节流阀前后压降与节流温降呈线性关系;节流压降越大、二氧化碳的含量越高、气液比越大、含水率越低,节流效应越明显,阀后温度也越低,藉此提出基于阀后温度确定井口防冻的临界气液比的方法,该研究为高含CO2油井井口防冻及集输工艺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992.
分频解释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流程中。以广义Stockwell变换时频谱为基础,提出了一种针对瞬时谱的动态滤波技术,该方法分别对各时刻瞬时谱进行频率域滤波,且各时刻滤波参数由该时刻瞬时谱动态决定。详细介绍了该方法的原理及实现流程;通过单道地震信号分析了动态滤波技术的优势;并结合实际工区和衰减梯度含油气性检测技术,对比了滤波前后检测的衰减异常,得出利用动态滤波方法处理后的地震数据能够更准确的检测气藏的衰减异常,更符合工区实际情况,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动态滤波方法为地震信号分频处理提出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993.
为了优化微锥孔的设计,推导了一种计算渐缩/渐扩流动的解析算法;并与数值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发现解析方法可以满足层流的渐缩/渐扩流动精度。在计算渐缩/渐扩流场的基础上,给出了流动阻力的计算方法,分析了流动阻力和雷诺数及角度的关系。研究发现流动阻力最小的并不是锥角为0的区域,而是出现在角度较小的渐扩流中;且随着雷诺数的减小,最小流阻出现的角度越大。研究结果可以为基于渐缩/渐扩流动的微型泵、喷射及雾化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4.
莺歌海盆地东方5区各砂体在原始地震剖面上与周缘已钻井具备相似的地震特征,水道砂内含气或者含水均表现为明显的强振幅异常,定性分析很难判断其含气性;但将振幅增益减弱为原来的1/3后,东方5-3_A2砂体振幅强度明显强于其他目标区。从振幅本质出发,逐一梳理其振幅影响因素;并根据本区已钻井揭示的岩石物理参数建立正演模型,定量分析流体变化和厚度调谐对振幅的影响,认为东方5-3_A2砂体振幅异常应为砂体含气和厚度调谐的共同影响;另外通过该区已钻井AVO正演模拟,认为该区相同孔隙度下含气储层和含水储层AVO类型一致,但截距有明显差异,东方5-3_A2砂体截距更大,应为含气表现,是下步勘探的首选目标。  相似文献   
995.
磁性流体中纳米Fe3O4粒子包覆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湿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高质量纳米Fe3O4磁性流体,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高分辨电子显微镜(HREM)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纳米磁性粒子粒径在8 ~ 10 nm, 最小4 nm, 属于超顺磁性范围. 纳米磁性微粒结晶完整, 晶界清晰, 表面活性剂对磁性微粒包覆良好, 在磁性微粒表面形成了均匀完整的球状无定形外壳. 研究表明, 表面活性剂包覆层对磁性微粒具有保护作用和稳定作用, 可提高和保持磁性流体的磁性能.  相似文献   
996.
采用有限容积法对二维三角形腔体内CuO-机油纳米流体自然对流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重点分析研究了液体纳米层厚度对CuO-机油纳米流体自然对流换热的影响,同时也研究了瑞利数Ra、纳米颗粒体积分数φ以及腔体高宽比AR对CuO-机油纳米流体自然对流换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液体纳米层的存在使纳米流体的自然对流增强,换热量增大;在相同纳米颗粒体积分数下,随着Ra数的增大,自然对流换热强度显著增强,且Ra数较小时,换热量随着腔体高宽比AR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997.
通过对景洪盆地地热系统和热流体化学分析研究,表明热田热源主要为岩浆余热、放射热、机械热,区内活动性断裂和岩石裂隙较为发育,为热水循环和赋存提供了有利条件,盆地中几乎所有的热水点均出露在复式背斜构造中。热流体化学分析表明,热水化学成分随水温变化而变化,地热水水化学类型以HCO3-Na型为主,呈弱碱性,通过地热温标计算,得出K~Mg温标更适用于该类型中低温地热田热储层温度的估算。  相似文献   
998.
天津大学在973计划项目的资助下,开展了光纤传感技术相关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设计了基于光子晶体光纤的填充银线的PCF-SPR传感器,最佳灵敏度为2 400 nm/RIU;设计了一种基于液芯光子晶体光纤的PBG-PCF温度传感器,传感器的最高分辨率为4×103 nm/RIU;设计了基于甲苯-氯仿混合溶液填充的光子晶体光纤可调谐热敏光开关,通过改变溶液配比实现不同温度跃变点;构建了基于光微流体理论的3种结构模型,并针对模式场分布及磁场探测展开了研究;构建了基于L波断掺饵光纤放大器的光纤内腔气体传感系统,其绝对误差小于0.04%;针对传感器结构、解调光路、解调算法,设计并优化了F-P传感系统;提出了针对光纤传感网的评估鲁棒性模型,开展了梳状暗调谐光源技术和OFDR技术在光纤传感网检测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9.
为了评价沁水盆地山西组的致密气勘探潜力,应用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稀有气体和生排烃概念模型等实验技术方法,综合分析了山西组致密气的成藏地质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组泥岩和煤岩的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 TOC)较大,有机质为Ⅲ型干酪根且达到高-过成熟阶段,以生气为主。泥岩和煤岩的生气潜力巨大,生气量分别达到11.44×10~(12)、39.33×10~(12) m~3,山西组致密气资源量为0.14×10~(12) m~3。稀有气体Ar同位素比值表明泥岩是致密气的主力气源岩,其生成的天然气对致密气的贡献率为70.1%,煤岩的贡献率为29.9%。根据盆地的埋藏-热演化史和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测试结果,确定山西组致密气存在2个成藏期,对应的成藏时间分别为中-晚三叠世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此次研究定量评价了沁水盆地山西组致密气的成藏条件,可为该区致密气的勘探提供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1000.
 成藏期间的流体势是控制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中古埋深及古压力2个因素直接决定了油气运移方向和聚集部位。利用数值模拟技术恢复了榆林气田上古生界地层压力的发展过程。模拟结果显示,中二叠世~早侏罗世和中侏罗世~晚白垩世山西组内曾发生2次压力积累消散的旋回,晚三叠世和早白垩世为2次超压高峰时期,超压幅度可达10MPa以上,第二次超压高峰与主成藏期同期,扩散作用导致古近纪之后的低压状态。结合古埋深结果分析表明,现今气田主要分布于成藏期的低势区内,空间上受流体势控制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