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8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82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24篇
教育与普及   129篇
理论与方法论   16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107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8 毫秒
51.
东太平洋表层沉积物蒙皂石的矿物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海平 《科学通报》2001,46(Z1):100-104
应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X射线能谱(EDS)分析技术, 对东太平洋表层黏土组分沉积物中的蒙皂石族矿物进行了全面的测试分析. XRD结果显示, 多数蒙皂石结晶不好, 约占黏土矿物总量的20%. 将研究区的蒙皂石族矿物划分为3种类型: 富铁蒙皂石(类型1)、富铁镁蒙皂石(类型2)和钠钙蒙皂石(类型3). 其中, 类型1在沉积物中分布最广, SEM下表现为蜂窝状, TEM下为呈聚集或分散趋势的毛发状, 或边缘微卷的云雾状集合体, 可以作为东太平洋“自生”蒙皂石的标型矿物种; 类型2在TEM下的形态与类型1相似, 呈现由极薄的片状向毛发状体过渡; 钠钙蒙皂石在TEM下则为边界模糊的板状体. 类型1是洋底火山物质蚀变的产物, 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区内热液活动的改造, 其中的一部分矿物也可能本身就是低温热液活动的产物. 类型2也是一种“自生”成因的蒙皂石. 类型3为外源的蒙皂石, 推断来自遥远且干旱的母岩区. 研究表明, 蒙皂石族矿物的化学成分和微形貌特征对沉积物来源、矿物成因及大洋沉积作用有重要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2.
53.
东海近岸带沉积物陆源矿物组份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长江口向南至浙闽的东海近岸海域展布一条连续的细粒沉积物带,该带对现代河口海岸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文在阐述长江口、杭州湾、浙中沿岸和温州湾的区域背景以及重矿物、粘土矿物组份的基础上,运用Q型逐步聚类分析方法对上述四个区域和苏北废黄河口的矿物组份进行比较研究.主要与粗粒物质伴生的重矿物分布除紧邻的长江口与杭州湾外均显示突出的区域个性,反映区域地质背景的烙印,沿岸输移作用很弱.但是主要与细粒物质伴生的粘土矿物分布呈现极佳的相似性,存在泥沙补给的同源联系.产生这种物质联系的主要因素是长江入海悬沙以南下沿岸流为载体向浙闽海岸的扩散输移.  相似文献   
54.
本文报道了黄浦江上游董家渡至闵行25个样点底泥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该河段底泥的重金属污染是十分明显的。从主航道至二岸污染逐步加剧。在测定的几个重金属元素中 Zn>Cu>Cd>Pb>Cr。水体中重金属的含量受到 pH 值、悬浮颗粒、有机物、及近岸工厂排污的影响。化学形态分析表明 Pb、Cu 含量与有机物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5.
硬铝石铝土矿的结构复杂,构造特殊,其成因与铝土矿的形成有关。本文在大量野外观察和显微镜研究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分析了硬铝石铝土矿的各种结构要素和结构、构造特征及其成因,提出了我国最重要工业铝土矿的成因结构分类及迁移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56.
近海沉积物二组分吸附模式与有机物的吸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天然沉积物视为有机质和无机质组成的二组分吸附剂,提出了二组分吸附模式。用该模式研究了大连近海沉积物对六氯乙烷和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的吸附行为,分别得出大连近海只物中的有机质和无机质对两种有机物的吸附规律、吸附能力和对吸附贡献大小。通过实测数据和模式计算数据的比较,评价了该模式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57.
本文用HNO3—H2SO4—HClO4对样品进行消解后,采用硝酸银—乙醇—聚乙烯酸作为吸收剂,代替了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法中以有毒试剂氯仿作吸收剂,结合较易掌握的锌还原法,对江河中沉积物进行测定,具有简单、方便、无毒、灵敏度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58.
利用淀粉酶筛选培养基平板从27个深海沉积物样品中筛选得到30个具有胞外淀粉酶活性的菌株.其中革兰氏阴性细菌有22株.阳性细菌有8株.对这些细菌的基因组DNA进行ERIC—PCR和BOX—PCR扩增.指纹图谱显示大部分菌株均存在数目不等的各自独特的带型.各特异性扩增的主带型能重复稳定出现.比较两种引物的指纹图谱.显示ERIC—PCR比BOX—PCR具有较丰富的图谱多态性.对产生的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学分析.30株细菌可分为10组.其中5株细菌分别独立成组.最多的第Ⅱ组包含有8株细菌.而在同一聚类组内的细菌可能是处于进化上亲缘关系较近的位置.研究显示,30株菌具有丰富的种属多样性.揭示了深海微生物资源的丰富和潜力.ERIC—PCR和BOX—PCR技术可用于对深海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59.
从西太平洋5060m深的海底沉积物中分离到一组低温菌.对其中一株细菌WP02—2—25进行了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鉴定.结果表明:该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温度生长范围在28℃以下.最适生长温度15℃.pH耐受范围为4.5~9.5;最适pH值7.5.能够利用D-葡萄糖、甘油和麦芽糖作为唯一碳源生长并产酸.氧化酶和接触酶呈阳性.可以水解明胶和还原硝酸盐.但不能继续还原亚硝酸盐.产H2S气体.依据其生理生化性质、系统发育学、16S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初步鉴定该菌属于深海中特有的菌属:Morifella属.与嗜压菌Moritella ja ponica种有99.47%的同源性.生理生化指标表明.这两株菌不完全相同.Moritella.ja apoinca可以利用果糖、不能利用麦芽糖.而WP02—2—25正好相反.另外.两的最适生长温度也不一致.前属于嗜冷菌的范畴;后属于耐冷菌.  相似文献   
60.
The sediment load and river sedimentation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has been undergoing constant changes as complex landformlarge mountain area and plentiful precipitation make the drainage area of Yangtze River very vulnerable to water erosion and gravity erosion. Through analyzing the hydrological and sediment load statistics recorded by major hydrological stations along Yangtze River since 1950s, and editing the accumulation graph of annual runoff volume and annual sediment load, we find out that the suspended-sediment of Yangtze river has been decreasing year by year in Wulong Hydrological Station on Wujiang River, Beibei Hydrological Station on Jialingjiang River, Lijiawan Hydrological Station on Tuojiang River and Gaochang Hydrological Station on Minjiang River, Yichang Hydrological Station, Cuntan Hydrological Station along Yangtze River mainstream share the same experience too. But the statistics obtained at Pingshan Hydrological Station on Jinshajiang River shows the sediment load there has increased. Taking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hydraulic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precipitation changes into consideration, the thesis analyses the cauls for the sediment load decrease of Jialingjiang River, Tuojiang River, Minjiang River and Wujiang River and provides us both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y of river sediment changes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and measures to control river sedimen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