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1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欧阳修《戏答元珍》一诗广被人口,而两人的相识时地和交往经过却鲜有人道及。周必大刻本《送丁元珍峡州判官》认为两人的相识时地为景祐元年(1034)的京师。依苏轼《书欧阳公黄牛庙诗后》转述欧公晚年之语,两人本为“同年”进士,相识更在景祐元年之前。本文经考证认为,《送丁元珍峡州判官》诗题有误,此诗实则是送朱处仁的。苏轼此文可证欧公晚年记忆之误。两人在景祐三年十月末始相识,地点在峡州夷陵县。  相似文献   
72.
欧阳修作碑志文追求事实材料的准确信实,行文简而有法,语言质朴凝练,深得史传文学之精髓,其碑志文人物形象突出,叙述真实可靠,多为后世史籍采用,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是文学与史学的统一.  相似文献   
73.
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理论中,欧阳修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丰富而深刻的。审视欧阳修的音乐美学思想,可以发现他音乐观中的矛盾性:“善”与“美”的交织,即强调音乐的教化补世作用,也推崇音乐艺术怡悦性情的美感作用和审美娱乐价值。欧阳修坚持音乐艺术的审美价值,提出音乐“自释”和“平其心”、“养其疾”的音乐功能观,同时也非常注重音乐的教化补世作用,强调“导志”、“移人”的传统音乐功用观。  相似文献   
74.
范仲淹和欧阳修齐名并称,均被视为北宋“疑经”思潮及”古文运动”的先驱和领袖,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们之间实际存在的学术分歧和人格差异.事实上,他们在学术上各有传承,治学理念与方法多有不同:范仲淹“祟古”“尊经”,欧阳修“疑传”“疑经”.他们虽皆“有志于当世”,且共同主张“君子有党”论,然范公沉稳持重,强调“师古”,故改革举措往往有“复古”过当之嫌;相对而言,欧公激越慷慨,少受“复古”理念约束,其革新措施更能体现“变通”精神.在诗文创作方面,范仲淹以律赋名家,常醉心于骈辞俪句;欧阳修则不好“四六”,专事“古文”.范、欧二公既能在学术、政事及诗文创作等方面相得益彰,又能保持“君子不苟同”的个性差异,其“同中之异”,无疑体现着“庆历”文化开放多元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75.
从天圣年间科举应试到景祐三年贬官夷陵之前,是欧阳修诗歌创作的早期.早期的欧诗能吸收西昆体的合理内核,矫正其弊端,它对西昆体有"入"有"出",并由此一步步走近宋调.  相似文献   
76.
洪本健先生的著作《欧阳修和他的散文世界》集欧文研究之大成,于前人成说多有发覆之功,同时能够在深厚旧学根底的基础上巧妙结合现代科学手段,是洪先生"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学术追求的具体化。先生的著作堪称当代学术著作,尤其是欧阳修散文研究著作中的典范。  相似文献   
77.
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关于绘画"画意不画形"的观点,最早推翻中国古代画坛长期流行的韩非观点,深刻反映宋代绘画思潮的重要变化。欧阳修画论针对北宋院体画"专以形似为尚"的时弊,强调传神的重要性,具有贵神韵、重意境、主放逸的美学倾向,对后世画论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8.
王禹称和欧阳修有着相似的人生轨迹。和王禹称一样,欧阳修不满晚唐五代以来士风之不振,以儒家十分积极的入世态度,投入变革现实的斗争。他们极力倡导君子风范,以求道取义的名节观念、行道救时的责任意识和守道不屈的人格精神为主要内容。欧受王的影响,重视儒学传统,更注重儒道致用的品格;对文的作用给予更多的重视,更强调文的平易自然。作为重建儒学信仰和推动诗文革新的先驱,王禹称对欧阳修和宋代士大夫人格精神的熏陶和诗文创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79.
论欧阳修之贬滁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修之贬滁州,如同他初贬夷陵一样,在其宦途生涯中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对其创作道路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贬滁期间,欧阳修的心态与情趣是复杂多采的,他于孤寂抑郁之中寻求乐趣与寄托,于愤懑不平之中不甘于沉沦颓废,于逆境之中不忘理想,希图再于国于民有所作为。因此,所作诗文均无戚戚哀婉之意,再次体现出他“穷言易好”“穷而后工”的文学主张。  相似文献   
80.
从天圣年间科举应试到景祐三年贬官夷陵之前,是欧阳修诗歌创作的早期。早期的欧诗能吸收西昆体的合理内核,矫正其弊端,它对西昆体有“入”有“出”,并由此一步步走近宋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