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46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1942年,当延安和其他抗日根据地全面开展整风运动之际,山东抗日根据地因局势艰危而未能同步展开。罗荣桓全面主持山东抗日根据地工作之后,按照中央部署,汲取延安和其他抗日根据地整风的经验,开展了一场有别于延安模式而符合山东实际的整风运动,使山东抗日根据地成为当时惟一只整风审干而没有开展"抢救"运动的特区。  相似文献   
42.
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是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同济大学、井冈山大学联合创编的一台节目,是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有益探索。采取音乐舞蹈史诗这种艺术形式讲述井冈山革命史和井冈山精神,不仅是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自2006年3月以来,节目已演出99场,前后有10届数千名大学生参加演出。在节目演出第100场之际,我们邀请部分节目主创人员撰写创作体会,以激励这台节目更臻完善。  相似文献   
43.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略时期,湘赣革命根据地内工人、妇女、少年儿童团、共青团等群众组织采取参加文化学习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提负站岗放哨、侦察、巡逻、发动青年群众参军参战、慰问红军家属等各种形式,积极配合红军正面作战,有力地支授了革命战争。  相似文献   
44.
从1932 年起,东北抗日军民经过浴血奋战,在南满、东满、吉东、北满各地区创建了许多抗日游击根据地。尽管这些根据地还很不完善,但东北抗日军民以此为依托,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殊死博斗。随着形势的发展,由于敌强我弱,日军采取了“三光政策”,以及东北党组织缺乏经验,加之中央与东北长期失去联系,缺乏统一领导,所以到1938 年这些根据地在日军的进攻下,先后丧失了。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些问题与经验教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5.
抗日战争时期,各根据地的农村文化建设地位逐渐凸显,内容上中共围绕着抗日、民主、科学进行农村文化建设,形式上采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宣传。  相似文献   
46.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对待个体经济问题上,党内一直存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思想和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思想两种不同思想指导下的政策.在两种不同政策的交互影响下,个体经济经历了从恢复发展--曲折发展--逐渐衰落的发展过程.通过总结土地革命时期个体经济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出许多历史启示,这对指导当代经济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7.
48.
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袁文才、王佐两位英雄的功劳是不可抹煞的。本文主要论述了两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贡献。即在大革命时期,袁、王二人积极投身革命运动,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党群基础,其次是以宽阔的胸襟迎接工农革命军进驻井冈山,再次是配合工农革命军反击敌军,保卫边界政权,发展根据地。  相似文献   
49.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基础,主要是:毛泽东同志早期的上山思想基础;当地的党群基础和有利的自然条件基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三个标志,即工作重点由向中心城市到向农村转变;由旧军队到新军队的转变;由旧政权到新政权的转变。  相似文献   
50.
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根据地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政治参与.根据地农村政权结构、社会组织及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为农民政治参与提供了有利的客观环境.农民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政治参与对农民自身和中共的革命目标而言,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