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7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8篇
系统科学   5篇
丛书文集   27篇
教育与普及   17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56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痘病毒与先天性免疫系统间的角力;新型“隐形衣”研制成功;保持心态平和可预防老年痴呆;大脑低血糖可能诱发早老性痴呆;找到瘦素蛋白减重原理  相似文献   
42.
皖中南地区下二叠统发育8种不同的沉积相带。栖霞组下部主要发育滨岸细碎屑岩相带和半局限海台地相带,中上部发育开阔海台地相带、较深水台凹相带和台棚内带;早中孤峰期发育台棚外带、台棚内带和台地边缘缓坡相带,晚孤峰期在宿松地区发育了台地边缘生物滩相带。研究区下二叠统成岩环境划为海底-浅埋藏、中埋藏、深埋藏和表生成岩环境。并阐述了这4种成岩环境内的成岩作用类型组合标志。  相似文献   
43.
钟国庆 《科学通报》1994,39(1):73-73
植物的联会复合体(Synaptonemal complex,简称SC)铺展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技术,由于具有光镜检查快和电镜高分辨率的双重优点,又能观察偶线期核的染色体配对状态,不仅在交换的机理研究中得到大量应用,同时成为染色体结构变异研究中的强有力的手段.目前主要的作物如玉米、小麦、大麦等有关的研究均已有报道,但是在水稻细胞遗传学研究中,至今未见有关铺展SC的研究.我们在水稻的花粉母细胞中,应用铺展技术观察晚偶线期一早粗线期的联会复合体.  相似文献   
44.
湖北大冶沙田、阳新大王殿、通山新桥和崇阳港下的早三叠世生物地层的研究与火山事件沉积、沉积物注入和分布明显变化及陆上暴露标志研究相结合,建立了鄂东南地区早三叠世层序地层格架,划分出三个层序。将岩相(包括微相)分析与古生态研究相结合用以分析环境演变,发现在层序底界面缺乏暴露剥蚀条件下的层序由海侵体系域(TST)、凝缩层(CS)和高水位体系域(HST)组成。  相似文献   
45.
周口店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新材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捷 《科学通报》1995,40(12):1151-1151
1985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曹伯勋等在填制1/5万周口店幅地质图过程中,在周口店距猿人洞地点北东约2km、海拔140m的太平山北坡发现了一个富含哺乳动物化石的早更新世洞穴——裂隙堆积地点(太平山北坡东洞,简称东洞),当时他们在剖面上采到一些哺乳动物化石,后来对该地点的地层、孢粉及古地磁做了研究,认为该地点为早更新世晚期.1992及1993年,作者又用筛洗法在剖面上进行逐层采集,获得了一批以小哺乳动物化石为主的材料,  相似文献   
46.
章森桂 《科学通报》1995,40(23):2178-2178
随着小壳动物化石研究的深入,人们不仅在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地层附近找到了小壳动物化石,而且在其后的地层中发现了小壳动物化石.70~80年代,由于我国小壳动物的地质分布,特别是梅树村期以后的小壳动物分布状况研究不够,致使将一些非梅树村期的小壳动物化石都归入梅树村期,如新疆阿克苏-乌什地区玉尔吐斯组小壳动物化石组合、吉林通化黑沟子组小壳化石组合,造成地层划分与对比上的混乱,也妨碍了对小壳动物演化、分区的研究.因此,阐明早寒武世的小壳动物化石组合序列对于了解带壳生物的演变、分布以及正确对比早寒武世地层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7.
滇东早寒武世磷块岩薄片中发现大量藻类化石。本文所讨论的磷质藻类化石主要有:球状藻类、丝状藻类、疑源类、叠层石类、核形石类和花纹石类(凝块石类)等27个属种(或型),它们构成各种颗粒磷块岩、叠层石磷块岩、藻丘磷块岩,是磷块岩富矿的主要组分,P_2O_5可达30—37%。这些多门类的藻类化石,为生物成磷作用和成矿环境提供了主要依据,也为震旦—寒武系界线划分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48.
峨眉山早二叠世地层发育,化石丰富,含大量苔藓虫化石。栖霞组以Fenestella sp.(A)为特征,茅口组下部以Araxopora hayasakai最丰富,上部则以Meekopora emeishanensis(sp.nov.)为特色。Meekopora属在我国过去仅发现于石炭系,现该属首次在蛾眉山下二叠统中发现,其层位大致相当子北美早二叠世的瓜达卢普组(Guadalupian)。  相似文献   
49.
Although petroleum exploration is being conducted in the Hong Kong region, high-quality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have never been found in this area. The Ping Chau Formation is only Mesozoic-Cenozoic sedimentary rock exposed in Hong Kong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Th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of the Ping Chau Formation is very rich in organic matters, which has an average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of 1.9% and chloroform bitumen ““A““ range from 0.14% to 0.24%. The total hydrocarbon content varies from 880 to 1800 ppm and the transformation ratio is specific from 5 to 9. The index of pyrolytic hydrogen is up to about 600 mgHC/gTOC. These data demonstr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gh-quality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The lamalginite is the major maceral of the source rock of the Ping Chau Formation,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lso suggest that the organic materials of the source rock are of type I and type Ⅱ1, with abundant gammacerane, γ, β-caro-tane and C24 tetracyclic terpane, which indicate that it was formed in the salt water and brackish water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the source rock has evolved into a mature phase. The organic inclusions are found within calcite veins in cracks of the source rock, indicating that hydrocarbon has been generated and a secondary migration has happened. The source rock in the Ping Chau Formation is about 200-300 m thick, thus having considerable hydrocarbon potential. The discovery of the high quality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in the Ping Chau Formation will certainly provide insight on hydrocarbon resource explor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rea.  相似文献   
50.
在采自四川广元和朝天一带早志留世王家湾组的材料中发现具典型包珊瑚型隔壁,发育三级隔壁的单体珊瑚新类群.该类群边缘厚结带窄,一级隔壁长,几乎可达个体中心;二、三级隔壁短,隔壁由层状组织组成,横板完整,近平列状或密集成束状,无鳞板.基本特点与似包珊瑚属(Amplexoides Wang,1947)最为接近,因而暂将该类群归入包珊瑚属,共有两个种:Amplexoides trioseptatus sp. nov., Amplexoides modaoyaensis sp. nov..根据新资料补充了似包珊瑚属的部分属征,讨论了Amplexoides Wang的主要类群、构造特点及其演化,并系统描述了两个新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