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丛书文集   14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5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21.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98%硫酸在内插旋流片缩放管管内的传热与流阻特性,并与光滑管、缩放管空管的传热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不同流动状态和热物理性能对内插旋流片缩放管类换热器综合传热性能的影响,揭示了速度场与温度场之间的协同性.结果表明:层流时内插旋流片缩放管的综合传热性能优于缩放管空管,湍流时则相反;小扭率有利于内插旋流...  相似文献   
522.
利用Muschelknautz模型(即M模型),设计用于某企业聚碳酸酯生产中的旋风分离器,得到该旋风分离器的结构尺寸、分割粒径和总压降.采用流体力学计算软件Fluent对该旋风分离器的内部流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颗粒质量分数的增大,气流各方向上的运动速度随之降低,旋风分离器对整个颗粒群的捕集能力提高,但对分离器的壁面磨损也同时加剧;入口速度并不是越大越好,只有当入口速度为18 m/s时,数值模拟结果才与M模型中得出的结果较接近,表明采用M模型进行旋风分离器的设计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523.
为了消除污水处理厂淤砂对污水处理系统的影响,开发了一种污泥淤砂分离器,并以重庆某污水厂污泥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现场中试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分离器的排口比K(底流口直径与溢流口直径之比)是影响分离效果最重要的结构参数;提高分离器的工作压力P,可以提高淤砂分离效果和分离器的处理能力.用锥角为20°、溢流口直径Φ22 mm、底流口直径Φ13 mn的污泥淤砂分离器、在工作压力为0.15~0.20 MPa的情况下对污泥进行了淤砂分离,分离产生的溢流污泥ρVSS/ρTSS(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与总悬浮固体浓度之比)为底流污泥的3倍、底流污泥ρISS/ρTSS(无机悬浮固体浓度与总悬浮固体浓度之比)为溢流污泥的1.5倍,污泥淤砂分离器实现了污泥淤砂的分离和富集.  相似文献   
524.
为进一步提高发动机排气集水箱对高温烟气的降温性能,研究了旋流强度对高温烟气与冷却水雾两相流传热传质的影响.利用欧拉 拉格朗日方法和离散相模型对集水箱内横流喷雾冷却过程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对排气集水箱涡流室某一截面处的气流旋流数进行了理论推导,并将得到的旋流数解析解与数值解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集水箱涡流室内的旋流是强旋流动,理论解析解与数值解基本吻合;在集水箱排气室形成了一道“屏障”,在其上游区域内雾滴的有效运动行程比其下游区域内雾滴的有效运动行程长;提高烟气旋流强度,可增强两相掺混,延长液滴有效运动行程和蒸发时间;应使水雾雾滴进入烟气流场的初始位置位于“屏障”上游区域,以提高喷雾冷却效果.  相似文献   
525.
采用一种新型的除尘器[1],其结构不同于常规型除尘器。外筒体自上向下渐扩,含尘气体自进气管进入内筒体后即旋转向上,一些尘土颗粒一出内筒体即被甩至外筒体筒壁获得分离,进入外筒体内的气流在外筒体的渐扩段被气流携带而上,由出气管排出,形不成较强内旋流,降低了气流在除尘器内的速度梯度及压降,降低了能耗状况,也大大降低了分离颗粒的夹带几率,提高了对固体颗粒的分离效率。将内筒为150mm的除尘器用于超细石英砂颗粒的分离,在入口风速为26m/s条件下,其切割粒径达到1.4μm。  相似文献   
526.
借助欧盟压力容器标准EN13445-3分析设计直接法,研究水下分离器结构总体塑性变形,建立水下分离器数值模型,采用高压试验的方法对数值模型计算精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水下分离器数值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平均误差不超过5%,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水下分离器结构整体塑性能够通过校核,且具有一定的安全余量。  相似文献   
527.
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技术以其燃料适应性广、氮氧化物排放低、高效脱硫、负荷调节性能好等优点被公认为是一种最具发展前景的"洁净"燃烧技术。为了满足日趋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许多国家都竞相开发应用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本文将主要论述影响循环流化床锅炉大型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28.
旋风分离器是循环流化床锅炉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分离效率是影响整个锅炉的重要因素之一.采用电容层析成像技术(ECT),对旋风分离器料腿中的颗粒体积浓度进行测量;并通过同层传感器相邻电极之间的相关计算得出切向旋转速度.通过对截面浓度分布、电容信号的波动特性及其概率密度和频率特性的分析证明了这种测试方法的可行性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529.
旋风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改进的雷诺应力模型和颗粒随机轨道模型对旋风分离器全空间内颗粒浓度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旋风分离器分离空间的浓度场沿径向可划分为中心的颗粒逃逸区、边壁的颗粒捕集区和中间的颗粒分离区.颗粒捕集区的颗粒在器壁表面形成高浓度的灰带螺旋下行,灰带以一定的频率上下波动;颗粒分离区浓度分布均匀,颗粒处于被分离状态;颗粒逃逸区的颗粒浓度很低,颗粒螺旋上升逃逸.旋风分离器的浓度场沿轴向分布比较复杂,在环形空间的上部和灰斗的上部存在顶灰环,浓度分布具有显著的非轴对称性,在升气管入口下方0.25倍筒体直径(Φ)范围内存在短路流造成的高浓度区,在排尘口处存在旋转气流摆动造成的颗粒返混高浓度区.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530.
为提高旋风式油气分离器的分离效率,改善分离性能,研究了分离器入口形状(矩形、圆形)、入口混合气流速、圆锥段锥形角、出气管的直径和出气管插入深度对分离性能的影响。将搭建的旋风式油气分离器三维几何模型导入ANSYS体系下的Fluent软件中建立油气分离器的仿真计算模型,仿真分析了影响旋风式油气分离器分离特性的因素。得出以下结论:在同一条件下,对相同粒径微粒的分离效率,矩形入口式高于圆形入口式;入口气体流速的增加使得分离效率提高的同时,导致分离器内部整体压力损失增加,针对本文搭建的模型,在入口混合气流速为12.8 m/s左右时,压损较低,且分离效率较高;分离效率随着圆锥段锥形角度增大而缓慢增加,分离效率在锥形角度大于11.5°后基本保持不变;分离效率随出气管直径的增加而降低,并且下降的速度逐渐增加;分离效率随出气管插入深度的变化趋势呈现出抛物线式的变化规律,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