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综合类   20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71.
Microsoft Word复合文档的方正排版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Word处理系统打开复合文档,通过剪切板将图片、表格等传人Cod DRAW!,再导出生成.tif文件,调人方正书版排版,只能部分解决复合文档的图片、公式、表格、结构式等的方正排版转换问题,用Post Script类型打印机的“打印到文件”功能,将图片等打印成.ps文件,由方正排版系统出反片拼版制版,两者结合使用才能较有效解决复合文档的方正排版转换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2.
依据全岩XRD衍射、低温氮气吸附实验获取平均孔径、比表面积、绿泥石相对含量等微观储层评价参数,对辽河大民屯凹陷页岩储层分级评价。研究表明:3个微观参数彼此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平均孔径与绿泥石含量呈线性关系,绿泥石相对含量越高,平均孔径越大,其主要原因是绿泥石富集化学性质活泼的Fe元素,可吸附大量有机质,有机质在成熟演化阶段可生成大量的有机酸而形成溶蚀孔,并增加储层的平均孔径;平均孔径与比表面积之间也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且具有明显的三分性,当平均孔径大于10 nm时比表面积均小于1 m2/g,当平均孔径为5~10 nm时,比表面积介于1~6 m2/g,当平均孔径小于5 nm时比表面积均大于6 m2/g;比表面积和绿泥石相对含量两个微观参数之间也呈现出线性关系,且各个拐点之间的参数具有一致性,绿泥石相对含量为5%和9%时,对应的平均孔径为5和10 nm、比表面积为6~1 m2/g,可利用该拐点对页岩储层分级评价。  相似文献   
73.
通过对北京市东北部平谷新生代盆地地层岩性、水文条件、深部构造、微小地震和盆地形态特征综合分析,提出平谷盆地并非第四纪断陷盆地,而是岩溶塌陷盆地的新认识。综合研究认为平谷盆地内基岩断裂可能大量发育;但新生代夏垫-马坊断裂带并没有在平谷盆地内发育;造成平谷盆地新生代断裂密布假象的原因是基岩埋藏古地貌;平谷盆地古溶洞形成时代可能为上新世-早更新世,盆地可能在早更新世发生塌陷,形成最初的盆地雏形。  相似文献   
74.
长岭断陷是松辽盆地南部最大的断陷,其深层勘探程度低、油气资源丰富、火山岩分布面积大,是很好的油气储集空间。为了明确长岭断陷层火山岩的分布规律以预测有利的储层,本文通过对火山岩的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资料、二维、三维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提出长岭断陷层火山岩主要发育于火石岭组和营城组,以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发育出爆发相、溢流相、火山通道相、侵出相和火山沉积相5种火山岩岩相及11种亚相,其中以爆发相和溢流相为主;长岭断陷深层火山岩主要沿深大断裂呈带状分布,裂隙式和中心式喷发兼有,在垂向上表现为多期次喷发序列的叠置;营城组发育三个火山喷发旋回。统计显示溢流相上部和下部亚相的流纹岩和爆发相热碎屑流亚相的凝灰岩的气孔、溶孔和裂缝发育,储集物性最好。  相似文献   
75.
从岩相、测井相和地震相三方面入手,将扇(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划分为扇(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扇(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扇(辫状河)三角洲亚相,并识别出辫状河道微相、辫状分流河道微相、水下水道微相、前缘砂微相、边缘席状砂微相、开阔湖沉积微相和水下重力流沉积微相。  相似文献   
76.
近几年来随着陆相断陷盆地天然气勘探程度的提高,富烃洼槽与油气富及程度之间的关系被逐渐认识到。本文从沉积演化角度出发研究地层的沉积特征,并考虑火山活动对沉积过程的影响,对沉积岩厚度进行真厚度校正,预测出原始的生烃洼槽位置与范围。对有机质丰度进行恢复之后,按各个生烃洼槽内的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结果,优选出富烃洼陷区。  相似文献   
77.
方正断陷是依-舒地堑中的一个一级负向构造单元,主要表现在断裂系统及其形变历史比较复杂和构造样式类型丰富。目前方正断陷存在断层对油气的封堵作用、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不清等地质问题,严重影响了下步勘探部署;因此急需开展方正断陷的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的研究工作。在对方正断陷宝二段、宝一段、新安村+乌云组上部和下部的盖层及断裂发育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伊汉通断裂以西地区新安村乌云组内断裂主要对盖层部分破坏,油气聚集与保存条件不好;方6井区主要发育盖层完整型匹配关系,有利于油气聚集与保存;而伊汉通断裂以东地区新安村+乌云组内两套盖层几乎被完全破坏,宝一段和宝二段盖层内发育盖层部分破坏型匹配关系。  相似文献   
78.
为了研究山西断陷带的地震活动性及其物理背景, 利用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以及山西省地震局提供的地震震相数据, 通过 tomoDD方法对1990—2008年和2012—2016年期间的地震进行重定位, 并反演山西断陷带附近的地震波速度结构。地震集中于山西断陷带内, 基本上位于已知断层附近, 主要分布在太原盆地的东北?西南两侧。震源深度范围为0~30 km, 北部区域震源深度小, 震源深度超过20 km的地震主要分布在忻定盆地以南地区, 太原盆地两侧的地震集中区形成两个延伸深度最大的南北走向的垂直地震密集条带, 推测受太原盆地两侧两个近南北走向的活动的深大断裂控制。太原盆地两侧近南北走向的两个活动深大断裂如果贯通, 有可能发生7级以上强震。同时, 研究结果显示山西断陷带地壳的地震波速结构变化剧烈, 该断陷带下方的地壳普遍表现为低速, 但其中太原盆地下方地壳的波速略高, 其东北侧和西南侧断陷盆地下方的地壳则表现为更低的波速; 与此相反, 其西北侧和东南侧紧邻太原盆地的两个小区域下方的地壳则表现为明显的高速, 大同西部区域下方的地壳也表现为明显的高速。这些波速特征都与地表构造以及地表热流值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太原盆地东北侧和西南侧都可能有热物质上涌, 并且可能侵入西部的鄂尔多斯地块内部; 相反地, 热物质可能没有侵入太原盆地西北侧、太原盆地以及太原盆地东南侧下方的地壳中, 说明太原盆地的拉张裂开可能并不是受热物质上涌控制, 而是受青藏高原的推挤力控制。  相似文献   
79.
东营凹陷在古近纪沙河街组沉积期为北陡南缓的箕状断陷湖盆.通过钻井岩心、测井、薄片及扫描电镜分析,在断陷湖盆的北陡带沙河街组中识别出了洪积扇-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滑塌浊积扇-湖泊沉积体系,建立了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层序地层格架及层序演化模式.在此基础上,详细研究了层序地层格架内的成岩作用特征,主要成岩作用特征有压实作用、压溶作用、溶解作用等;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层序地层格架内不同层序内的成岩相类型、特征,主要有铁碳酸盐胶结、石英次生加大、高岭石充填、塑性组分溶蚀、铁碳酸盐胶结、混层黏土及硬石膏充填成岩相.  相似文献   
80.
探讨地层不整合结构的定量预测问题.通过对济阳拗陷古近系不整合发育特征的研究,将不整合结构划分为3种类型,并进一步明确了不整合结构发育的4种主要控制因素;综合地质和岩心分析测试研究成果,应用模糊判识的方法,确定了评价因素集、权重因素集和隶属函数,建立了用于表征不整合结构特征的模糊识别模型;结合样品分析测试结果,确定了地质模型定量预测不整合结构类型的评价标准.研究表明,断陷盆地不整合结构定量预测地质模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