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系统科学   11篇
丛书文集   28篇
教育与普及   55篇
理论与方法论   32篇
综合类   93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991.
荷之思     
圆圆的大荷叶,像一柄撑开的碧绿的小伞,清香沁人,叶面上却一点儿不沾水,泼些水在上面,却变成一串串珍珠滚落下来……  相似文献   
992.
李文 《大自然探索》2005,(1):i008-i008
在我的父辈中,除了父亲,对我影响最深的便是二叔。八五年因求学,我暂住二叔家,当时二婶在异地工作,于是,二叔一边工作一边照顾我和五哥的饮食起居,时常以故事、传说为例教育我们如何做人!  相似文献   
993.
李广田散文的朴素美与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朴素的审美追求在重视主体情感的纯真表达和文学语言的本色自然及艺术形式的质朴无华却蕴藉丰厚等方面存在着潜隐的精神契合,这一契合是李广田受到传统文学影响的产物。他散文的这一特色客观上使传统朴素的艺术精神在现代文学语境中得到了潜在的传承。  相似文献   
994.
杨绛散文以人格美来吸引人 ,以人格力量来感染人。主要表现在“真诚”二字上 ,在文中坦露出一颗真诚的心 ,让读者自己去鉴别 ,去品味 ,可信度高 ;杨绛散文展示了她慈爱、善良、宽厚、谦逊、重义轻利、乐于助人等高尚品德和一颗“平常人”之心 ,同时也不乏坚强勇敢、百折不挠的阳刚之气。“人品即文品” ,杨绛散文成功的艺术经验正在这里  相似文献   
995.
王小松 《科学之友》2007,(18):160-161
结合电视和电影的特点,将影像和文学联系起来,从声画、构思、抒情方面论述了电视散文的文学特性.  相似文献   
996.
在小说创作日趋先锋化、诗歌创作越来越纯的时候,我们的文学阅读进入了散文时代.2000年浙江作家散文创作的成绩是丰硕的,对这些作品进行点评,既可为浙江省散文创作保存一份重要的资料,也可于此见出浙江散文创作的优势与或显在或潜在的缺点.  相似文献   
997.
安宁 《青年科学》2009,(12):4-4
很多年前我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常常穿着肥大的校服,趿拉着拖鞋,孤单地走过马路。那时从没有想过,会有一个人,曾像现在老去的我一样,用浓郁的嫉妒的视线,目视着我的远去。  相似文献   
998.
童心如雪     
石响 《奇闻怪事》2008,(1):63-63
皑皑白雪铺天盖地。下课的铃声响了,孩子们纷纷跑出教室,在雪地里奔跑、打雪仗,雪花在他们周围四溅着,他们的欢笑声响彻整个校园。  相似文献   
999.
从生态环境向度考察,美丽中国的特质就是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璧合,按照"外在形式—内在作用—基于外在形式和内在作用的精神文化"的逻辑主线,可以展开为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形式协调、作用互利、意蕴相洽。形式协调主要在于两者在空间上既展现对称又富有变化、尺度上既大小相宜又比例适度、色彩上既对比得当又调和有致,作用互利涵括两者宜人结构的相容共生、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和整体过程的最小熵增,意蕴相洽则要求两者意义彼此相通、氛围相互烘托、意象圆满规整。这些向我们昭示出美丽中国建设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000.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骡子是驴与马交配所生的杂种,寿命长,体力大,多用做力畜,不能生殖。“杂种”这个词语,我看着有点刺眼,觉得还是换作“动物”这个词语要好一些,好歹也是一条命。况且骡子在我们还不算久远的年代里,为人们的生产运输立下了汗“骡”功劳。不过,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被现代化的生产运输工具抛在人们的视线之外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